|||
经常有朋友对我交叉学科的背景很好奇。从本科的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到硕博的材料科学,再到如今一头扎进AI的世界,确实是一条不那么“笔直”的路。
2015年的秋天,我拖着行李箱踏入中国矿业大学的校门,到今年博士毕业入职,正好是整整十年。回望来时路,充满了无数次的选择、迷茫、碰壁与蜕变。今天,我想用几张照片,和大家聊聊这趟旅程。
第一站:画图纸的机械工程师(2015-2019)
和很多理科男生一样,本科时我读的是一个非常硬核的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那四年的主旋律,就是和图纸、零件、各种力学流体公式打交道。
(2016年,在工厂实习,第一次将课本知识与真实的钢铁洪流对应起来。)
我沉浸在机械设计的精巧世界里,享受着将一个想法从草图变成三维模型,再到实体零件的过程。
(2019年,毕业设计画的图纸,也算是为那段纯粹的机械时光画上了一个句号。)
这段经历,为我打下了坚实的工程学基础。它教会我如何将一个抽象的目标,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可执行的模块,也让我对“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有了最深刻的理解。
第二站:闯入“炼丹炉”的材料学徒(2019-2021)
本科毕业时,我面临了人生中第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虽然对机械设计驾轻就熟,但我内心深处总有一种渴望:我想探索更微观、更本质的世界。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材料科学,瞬间就被吸引了。于是,我做出了一个让很多人意外的决定:保研时,我放弃了本专业,转到了矿物材料工程方向。
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从画图纸到操作各种“炼丹炉”,一切都要从零学起。
(2020年,研一的工位,白天泡在实验室,晚上回来啃书本、学模拟,开启疯狂补课模式。)
那段时间,我像海绵一样疯狂吸收着新知识,也逐渐找到了自己的“舒适区”——用我本科的装备设计能力,去改进和创造新的材料合成方法。
(2021年,从画图到接线,亲手搭建属于自己的实验装备,那个“金刚钻”终于派上了用场。)
第三站:AI赋能的交叉探索者(2021-2025)
进入博士阶段,尤其是在天津大学联合培养的经历,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我发现,传统的“试错法”材料研发效率太低,而人工智能(AI)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改变着科研范式。
于是,我开始了第三次“跨界”。我把这三个看似不相关的领域——装备设计、材料合成、智能系统——串联了起来,试图构建一个闭环的研发体系。
当然,科研的路并非总是一帆风顺。无数个深夜,当实验走进死胡同,数据不尽人意时,我也会感到迷茫和疲惫。
(那些干不下去的时刻,就去湖边喂喂天鹅。看着它们悠然自得的样子,好像焦虑也少了一些。)
第四站:新的征程,在天大启航(2025至今)
十年一梦,终迎毕业。而今天,我站在这条路的又一个新起点上——正式作为一名专任研究员,加入天津大学。这里是我博士联合培养的地方,充满了熟悉的记忆和未来的期许。
从学生到专职科研人员,角色的转变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和挑战。旅程还在继续,故事,未完待续...
(当然,这十年最大的收获,是身边有了“我们”。今年,我们领证啦!)
写在最后
回望这十年,我最大的感悟是:不要害怕偏离“标准航道”。
每一次看似“绕远路”的跨界,都最终成为了我独特的优势。机械工程的背景让我能亲手打造称手的“兵器”,材料科学的训练让我能深入理解物质的本质,而AI则给了我一双能洞察复杂数据背后规律的“天眼”。
这条路并不好走,充满了不确定性,但也正因如此,才充满了无限的可能。如果你也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感到迷茫,希望我的故事能给你一点点勇气。
去追随你的好奇心吧,那些看似无关的沿途风景,终将汇成你独一无二的星辰大海。
微信搜一搜小黄鸭科研笔记了解更多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9-19 09: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