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鹏飞 天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任研究员
如果说2020年那台Nature封面机器人解决了科研中“手”的问题,那么2023年这篇同样发表在Nature上的《Autonomous chemical research with large language models》,则真正开始触及科研的“大脑”——思考、规划与执行的闭环。
作为一名AI爱好者和科研工作者,这篇文章让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物种:Coscientist。它不再是一个只会执行预设程序的机器,而是一个能够像我们一样,通过上网、阅读、编程、推理来自主完成复杂科研任务的智能体。
今天,我想从一个研究者的视角,带大家深入剖析,这个由GPT-4驱动的“Coscientist”究竟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它为何让我感到如此兴奋。
Coscientist的核心:一个拥有“工具箱”的思考者这篇文章最让我着迷的,是其巧妙的系统架构(Fig. 1)。作者们没有试图构建一个无所不知的“全能AI”,而是创造了一个作为“总指挥”(Planner)的GPT-4大脑,并赋予了它一套强大的“工具箱”。当遇到问题时,它会自主决定调用哪个工具来解决。
图注:Coscientist的核心架构。Planner(绿色)是总指挥,它可以调用Web searcher、Code execution、Docs searcher等多个模块来获取信息和执行任务。
这个工具箱里有什么?
“科研第六感”——网络搜索(GOOGLE):当接到一个模糊的任务,比如“帮我做铃木反应”,它的第一反应和我们一样:上网搜! 它可以自主查询反应条件、化学计量比等信息,为实验打下基础。
“阅读理解能力”——文档搜索(DOCUMENTATION):这是我认为最革命性的一点。你可以给它一本全新的仪器操作手册(API文档),它能自己阅读、学习,然后编写代码来操作这台仪器。这意味着它拥有了无限的扩展能力,理论上可以学会使用任何实验室设备。
“逻辑计算能力”——代码执行(PYTHON):Coscientist不只是“纸上谈兵”。它能自己编写Python代码,进行精确的试剂用量计算,并将思考转化为可执行的实验方案。
“动手能力”——执行实验(EXPERIMENT):最后,它将所有信息汇总,生成最终指令,无论是控制一台真实的自动化设备,还是在云端实验室里执行操作,都能精准完成。
理论讲完了,让我们来看一个文章中最精彩的实战案例(Fig. 5)。
任务是:利用实验室现有的几种药品,分别完成铃木(Suzuki)和薗头(Sonogashira)两种不同的偶联反应。
Coscientist是如何做的?
它先上网,分别搜索了两种反应的最佳条件,并根据实验室药品清单,做出了合理的试剂选择(比如它判断出溴苯比氯苯更活泼,是铃木反应的更优选择)。
它写好了Python代码,计算出所有试剂需要移取的体积。
在生成最终的机器人控制代码时,它犯了一个错误——因为它不知道一台新发布的加热振荡模块的具体用法。
然后,神奇的事情发生了:代码执行失败后,Coscientist没有卡住,而是自主调用了“文档搜索”工具,去阅读这台新设备的API文档。
在阅读和学习之后,它修改了自己的代码,并成功执行了实验!
最终,通过GC-MS检测,两种反应都成功得到了目标产物。
图注:Coscientist自主设计并完成的铃木反应(左)和薗头反应(右)均成功检测到了目标产物,证明了其端到端自主科研的能力。
这个过程,完美复刻了一个优秀的博士生在接到新课题时的完整工作流程:查文献 -> 设计方案 -> 计算 -> 写代码/操作 -> 遇到问题 -> 查资料/看说明书 -> 解决问题 -> 获得结果。
从“化学家”到“化学思想家”如果说上面的例子展示了它的执行能力,那文章的最后一个实验(Fig. 6)则证明了它还具备化学推理和优化能力。
在一个“优化反应产率”的游戏中,Coscientist需要根据上一步的实验结果,提出下一步的改进方案。结果显示,它不仅能持续提升产率,还能给出合理的化学解释,比如:“产率提升了,让我们试试另一个具有更强吸电子基团的添加剂来进一步提高产率。”
图注:Coscientist在优化实验中展现了惊人的化学推理能力,它甚至能从SMILES分子式中理解电子效应并指导下一步实验。
这意味着,它已经开始理解化学的内在逻辑,而不仅仅是信息的搬运工。
我的思考:一个“科研合伙人”的诞生读完这篇文章,我没有感到焦虑,反而异常兴奋。Coscientist的出现,不是为了取代我们,而是将我们从繁琐的信息检索、代码调试、重复性计算中解放出来。
它更像一个能力超强的“科研合伙人”:
我们提出天马行空的想法,它负责落地执行和验证。
我们定义宏大的科学问题,它负责在参数空间中进行不知疲倦的探索。
AI正在从一个“工具”进化为一个“伙伴”。它让我们能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最具创造性的那部分工作中——提出深刻的科学问题,做出富有洞察力的解读。
这,或许就是科学研究最激动人心的未来。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3-06792-0
微信搜一搜小黄鸭科研笔记了解更多科研隔山海,山海皆可平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9-18 21: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