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耕谭葛
葛文化·诗经之葛藟
緜緜葛藟 在河之浒
《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300余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周朝时,葛已经成为时人不可或缺的食材与纺织材料,朝野官民均广泛利用,因而葛及其制品出现在《诗经》中便不足为奇了。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国风·王风·葛藟》是其中之一。全文如下:
緜緜葛藟,在河之浒。 终远兄弟,谓他人父。 谓他人父,亦莫我顾!
緜緜葛藟,在河之涘。 终远兄弟,谓他人母。 谓他人母,亦莫我有!
緜緜葛藟,在河之漘。 终远兄弟,谓他人昆。 谓他人昆,亦莫我闻!
注释:
葛藟(lěi):通常认为葛藟就是葛。也有人认为葛与藟是两种植物,或者认为葛藟是另外一种蔓生植物。
緜緜(mián):緜同绵,有的文献中就用“绵绵”代替“緜緜”。连绵不绝的样子。
浒(hǔ):水边,指离水稍远的岸上平地。
终:既已。
远:远离。
兄弟:此处代指“家人”。
谓:呼喊。
顾:照顾,眷顾。
涘(sì):水边;河岸。
有:此处通“佑”,帮助。一说相亲之意,与“友”通。
漘(chún):河岸,水边。
昆:兄。
闻:此处通“问”,亦有爱之意。王引之的《经义述闻》:“谓相恤问也。古字闻与问通。”
译文:
葛藤缠绕绵绵长,在那大河河湾旁。兄弟骨肉已离散,叫人爹爹心悲凉。叫人爹爹心悲凉,他也哪里会赏光。
葛藤缠绕绵绵长,在那大河河岸旁。兄弟骨肉已离散,叫人妈妈心悲凉。叫人妈妈心悲凉,她也未必会帮忙。
葛藤缠绕绵绵长,在那大河河滩旁。兄弟骨肉已离散,叫人哥哥心悲凉。叫人哥哥心悲凉,他也只把聋哑装。
赏析:
《国风·王风·葛藟》借眼前“緜緜葛藟, 在河之浒”之景, 即景抒发自己与亲人离散之后, 到处漂泊, 过着寄人篱下的悲惨生活。“緜緜葛藟”此物都能生活得这样的好, 而人何以堪?浓郁的怨情伴着这“緜緜葛藟”无限蔓延、滋生。
有一说此诗乃东周初年姬姓贵族所作,旨在讥刺平王弃宗族而不顾。《毛诗序》:“《葛藟》,刺平王也。周室道衰,弃其九族焉。”此说似有牵强附会之嫌,把表现人之常情的诗作拉扯到政教、美刺上去。另一说较为通情,如朱熹《诗集传》云:“世衰民散,有去其乡里家族,而流离失所者,作此诗以自叹。”大约得其旨矣。
诗凡三章,章六句,重复地抒发了一位青年与父母兄弟离散之后, 过着流离失所、寄人篱下、求助不得的真情实感。首章“緜緜”二句写眼前景物。诗人到处流落,见到河边葛藤茂盛,绵绵不断,不禁触景伤情,联系到自己远离亲人、飘泊异乡的身世,感到人不如物。他流落异乡,六亲无靠,生活无着,不得不乞求于人,甚至覥颜“谓他人父”。处境之艰难,地位之卑下,可见一斑。但是即便如此,也未博得人家的一丝怜悯。“谓他人父,亦莫我顾”,直书其事,包含许多屈辱,许多痛楚,正如朱熹所叹:“则其穷也甚矣!”第二、第三章诗意略同首章,仅二、四、五、六句的句尾更换一字,丰富了诗的内涵,反覆咏叹中稍有变化。此诗两句表达一层意思,六句有三层意思,两层转折。由绵绵不绝的葛藟对照兄弟的离散,是一折;由“谓他人父”、“谓他人母”、“谓他人昆”而竟不获怜悯,又是一折。每一转折,均含无限酸楚。诗人直抒情事,语句简质,却很感人,表现了飘零的凄苦和世情的冷漠。
这里的葛藟成为了这位青年心中羡慕的植物, 在青年眼里它是拥有了自己的“家园”、“亲人”而能茁壮成长的象征。这是人性化了的葛, 是被人赋予了情思的葛, 它同人一样有了情感, 有了思想。杨庭硕等(2022)指出,《葛藟》全诗描写葛藤分枝而不能相互支持的生长样态,以此比喻亲族成员之间的疏远和陌生。
历代解读一览:
汉代卫宏《毛诗序》:“《葛藟》,刺平王也。周室道衰,弃其九族焉。”
宋代朱熹《诗集传》:“言绵绵葛藟,则在河之浒矣。今乃终远兄弟,而谓他为人为己父。己虽谓彼为父,而彼亦不我顾,则其穷也甚矣。”“世衰民散,有去其乡里家族而流离失所者,作此诗以自叹。”
明代归有光 《叔祖存默翁六十寿序》:“顾今垂老不遇于世,无以庇其九族,有《葛藟》之悲。”
清代牛运震《诗志》:“乞儿声,孤儿泪,不可多读。”
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沉痛语,不忍卒读。”“葛藟本蔓生,必有所依而后附,今乃在河之浒与涘与漘,无乔木高枝以引其条叶,虽足自蔽本根,而本根已失,奈之何哉!故人一去乡里,远其兄弟,则举目无亲,谁可因依。”伤叹“民穷无依也”。
近代傅斯年《诗经讲义稿》中提出《葛蠤》描写的是 “政衰世乱,人民流散,求寄生于人家,而人不收”。
各代均有诗文以《葛藟》喻境遇。举例如后。
唐令狐楚《白杨神新庙碑》“蔽芾甘棠,犹思其人。绵绵葛藟,下庇于根。”
明河受一《送公廓归商山序》:“古有别弟者多矣。未有如此别之难为情者也。双垂越江之泪。孰若绵绵葛藟之终远乎。白日锦城之眠。孰若睘睘杕杜之独行乎。”
清何壮能 《族谱序七古长诗》:“擕儿扶老奔遐陬,悲歌《葛藟》失恃怙。”
清夏时赞《挽族弟稚明三绝》之一:“寿至从心玉四枝。世间遐福孰如之。采蘋亭上清冷月。留照绵绵葛藟蔂。”
清金时保《赠尹方叔》:“绵绵葛藟蔓。依彼山上树。与子永为好。且为昏姻故。”
注:对本诗的解读,见仁见智,管窥蠡测,仅供参考。
《国风·王风·葛藟》全文
宋代朱熹对《葛藟》的评析
緜緜葛藟, 在河之浒
参考文献
孔丘等编选,杨允编译. 诗经[M]. 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20.
陈徳宇.《诗经》中“葛”的意象[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4,(3):108.
杨庭硕,彭兵. 三千年葛文化漫谈[J]. 文史天地,2022, (7):11-19.
陈晨,黄金明. 《诗经·葛藟》诗旨再探[J]. 鹿城学刊,2022,34(1):28-31,41.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9-22 03: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