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耕谭葛
葛文化·诗经之葛覃
葛藤绵长蔓延 葛性柔韧可衣
初遇《葛覃》,是数十年前,还和友人争论“覃”是读“tán”还是“qín”,直到得知此诗源于《诗经》,方才作罢。
《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300余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周朝时,葛已经成为时人不可或缺的食材与纺织材料,朝野官民均广泛利用,因而葛及其制品出现在《诗经》中便不足为奇了。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国风·周南 • 葛覃》是其中之一。全文如下: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服之无斁。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
注释:
①覃(tán):本指延长之意,此指蔓生之藤。②施(yì):蔓延,生长,通假字;中谷:山谷中。③维:发语助词,无义;萋萋:茂盛貌。④黄鸟:一说黄鹂,一说黄雀;于:发语助词,无义。于飞,即飞。⑤集:栖止;喈(jiē)喈:鸟鸣声。⑥莫莫:茂盛貌。⑦刈(yì):斩,割;濩(huò):煮。此指将葛放在水中煮。⑧絺(chī):葛纤维织的细布;绤(xì):葛纤维织的粗布。⑨服:穿;斁(yì):厌倦。⑩言:一说第一人称代词,一说作语助词;师氏:类似管家奴隶,或指保姆。一说女师。⑪归:本指出嫁,亦可指回娘家。⑫薄:语助词,或曰为少;污(wù):洗去污垢。私:贴身内衣。⑬浣(huàn):洗;衣:上曰衣,下曰裳。此指外衣,或曰为礼服。⑭害(hé):通“曷”,盍,何,疑问词;否:不。⑮归宁:出嫁后回家慰安父母,或出嫁以安父母之心;宁,安也,谓问安也。
译文:
葛藤是如此绵长,蔓延在山谷中,繁茂的叶子一片青青。山谷间翻飞起美丽的黄鸟,纷纷降落在灌木林丛,婉转的鸣叫声这般动听。
葛藤是如此绵长,蔓延在山谷中,成熟的叶子繁密葱葱。割它回来煮在锅中,细布粗布随意织成,穿在身上其乐无穷。
虚心请教我的老师,教给我为妇的技艺。教我清除内衣的油腻,教我洗濯弄脏的外衣。该洗不洗的分得清楚,洗完回家探望父母严慈。
赏析:
对于《国风·周南·葛覃》的主旨,千百年来争论不断。古人多视为实施道德教化的经典之作,而今人多理解为劳动者的诗歌。古代学者多认为诗中的女子应是一位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俱佳的后妃,诗写后妃出嫁前的准备,赞美她的美德;近现代学者认为此诗为一首描写女子准备回家探望爹娘的诗,叙述她在采葛制衣时看见黄雀聚鸣,引起了她和父母团聚的希望,在得到公婆及丈夫的应允后,开始洗衣,整理行装,准备回娘家。全诗三章,每章六句,形象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喜悦而急切的企盼之情。诗中充满了快乐的气氛,给人以美的享受。描写出嫁少女准备回娘家探望亲人。一、二节追忆当初少女时代在山谷中采割葛藤、煮葛、纺织葛布的情景,映衬第三节急于回家的迫切心情,宛转别致,使得诗歌的描写、节奏、韵律与心律相应,一、二节的舒缓、优美与第三节的强烈与急切,相互映衬又富有变化。
辐射效应:
历来认为此诗尚有其它寓意,由此还衍生出许多流传久远的诗文。选取部分如下。
宋代朱熹《诗集传》:“此诗后妃所自作,故无赞美之词。然于此可以见其已贵而能勤,已富而能俭,已长而敬不弛于师傅,已嫁而孝不衰于父母,是皆徳之厚,而人所难也。《小序》以为后妃之本,庶几近之。”
宋代史浩《童丱须知》 其一:“葛覃专美后妃贤,浣濯衣裳是所先。若使身无恭俭德,金珠镂绘谩新鲜。”
宋代王十朋《天子始絺》:“中宫同俭德,无愧葛覃诗”。
宋代洪适《皇后閤春帖子》其五:“葱葱瑞霭腾椒掖,漠漠仁风扇葛覃。四海预应期乐岁,六宫今已喜先蚕。”。
宋代周麟之《皇后阁五首》其二:“绕臂长生缕,无非柘馆丝。还因袗絺绤,深念葛覃诗。”
宋代周必大《立春帖子》其一:“俭德闻中外,徽音继葛覃。化行人自劝,何待讲亲蚕。”
元末明初李穑《我将》:“古风已不作,我将安所归。周南文王化,葛覃黄鸟飞。”
明代陶宗仪《说郛·卷一》:“后妃之本也,后妃在父母家则志在于女功之事,躬俭节用服浣濯之衣,尊敬师傅则可以归安父母,化天下以妇道也”。
明末张次仲《待轩诗记》:“即物赋景,即景赋事,即事赋情而作此诗。”
明代李梦阳《五仰诗》其一:“我所仰兮在华山,侧身西望阻秦关,莲岭阻修徒离叹。仙人赠我白琼丹,翳三秀兮吟葛覃。我欲从之途路艰,西望咸阳涕潺湲。”
明代邱云霄《寿蓝母》其一:“萱种南山下,青青玉露中。舞衣春酒熟,捲幔彩云通。短发垂堂白,寒灯伴女红。周南千载上,应想葛覃风。”
明代金九畴《咏二南》其三:“葛覃萋萋叶满溪,喈喈黄鸟向丛啼。裁成絺绤真无斁,怜煞美人久在西。”
明末清初屈大均《再送从弟无极》其二:“葛覃恐失时,摽梅求庶士。”
南公辙《端午帖》:“飞鸣黄鸟瑞晖迟。浴罢菖蒲进绤絺。不待宾师开讲席。铜闱先诵葛覃诗”。
清代林声远《弼云台》:“长吟葛覃诗。可以为絺络”。
清代吴宏默《工桑所养蚕摘茧用机器抽丝》:“垂衣羲象著。葛覃周俭昭”。
清代罗绕典《留坝道中见桑》:“茅屋竹篱间,纬车声络绎。窃比《葛覃》诗,浣濯服无斁”。
清代牛运震《诗志》:“飞、集、鸣三项略一点逗,物色节候,宛然如画。”
历代还有以“葛覃”为女子待字闺中之典。汉代的蔡邕《协和婚赋》:“葛覃恐其失时,摽梅求其庶事。”清代的王闿运《邓太夫人锺氏墓志铭》:“初在葛覃,喈喈远闻。”
李申曦(2021)指出,《葛覃》关于治葛、师氏、归宁等描写均透露出其与昏礼有关。葛之长成、女子受教于师氏,需历经三月,若以庙见礼释之,则能更好地解释这首诗的主旨。诗以葛起兴,以采葛、治葛、服葛、浣葛之事为时间流程,我们可以由此观察诗时与诗事。
本诗还引起学者对古时先民如何种葛的关注。杨秋萍(2017)认为,其中最关键的是“施”。《毛传》曰:“施,移也。”将“施”训为“移”,确实准确表达了该字的原意,也就是人们在采葛的同时,要移动葛的藤蔓,使之离地架空,安放于灌木上,目的是制止葛藤发育出固定根来。用今天的术语来说,就是对葛藤实施“翻藤”操作,其道理与今天种植红薯一样,要不断翻藤以防止其根黏在地上,钻入地表,影响人们的利用需求。
罗桂环等(2020)认为本诗较早留下了国人对葛认知的证据。《诗经·周南·葛覃》则有:“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服之无斁。”《毛传》称:“覃,延也。葛,所以为絺绤。”这段诗句记述葛作为纤维植物,织出的布称为“絺綌”。《周书》也记载:“葛,小人得其叶,以为羹;君子得其材以为絺綌,以为君子朝廷夏服。”出于这个缘故,东汉时期的字典《说文解字·草部》中直接称葛为“絺绤草”。宋代解释名物的著作《埤雅》也称:“葛性柔韧,蔓生可衣,女事之烦辱者,故《葛覃》引以为賦。”显然这是中国一种历史悠久的纤维植物。
注:对本诗的解读,见仁见智,管窥蠡测,仅供参考。
《国风·周南 • 葛覃》全文
宋代朱熹对《葛覃》的评析
清代画家焦秉贞的《葛覃亲采图》“是刈是濩,为絺为绤”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
参考文献
孔丘等编选,杨允编译. 诗经[M]. 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20.
李申曦. 庙见礼与《周南·葛覃》题旨的形成[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9(5):93-100.
杨秋萍. 先秦农艺中的植葛[J]. 农业考古, 2017,(6):145-154.
罗桂环,张彤阳. 中国古代对葛的开发利用[J]. 古今农业,2020,(3):18-23,43.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9-17 03: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