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学教育有很多疑难问题,我这里只说明其中一个,先从我的一个经历开始:
读大学时很多老师都对于认真学习努力掌握知识说了一堆话,但据我的观察,
有的同学学习很认真,最后收获了什么?无知,学的不过是一些基本功而已。
结果老师满意的获得了好评,课程也就结束了。
这个事情中间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在学习最艰难最困惑最枯燥的时候学习者
靠什么信念支撑?
多年后我当了老师,在课堂上也遇到了这个问题,某天讲到微积分的一个理论性问题,文科
学生们对此显然不感兴趣,但还是在熬着,看着TA们我就想起一个事于是说:
大家看过三国吗?里面有个司马懿,这个人很能熬,把曹操和曹操的儿子都给熬死了,
然后他就上位了,学习也这样。
记忆中我还讲过一个扯得很远的事,那是给理工科学生讲复变函数f(z)=U(x,y)+iV(x,y),
突然想起一个段子,但觉得有些不大合适,就不想说了,结果学生们很有兴趣,要我讲,我便说:
以前有个唱戏的,叫梅兰芳,不是梅艳芳,据说当时男人和女人都喜欢;为什么呢?
因为男人喜欢是因为他像女人,女人喜欢因为他又像男人。这个复变函数左边看
是一元函数,右边看又是二元函数,有点类似。
回到老问题,学习最艰难的时候靠什么支撑下去?“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已经
不合时宜了,根据辩证法,最枯燥的知识背后很可能是引起人类灵魂躁动不安的大问题,
那固定的形式就是对此的强力约束。对于朴素的科学教育,我所想到的就是从社会
和人生找类似的大问题来做个比喻,科学能否走向社会人生呢?这是一个大问题,一百年
前的“科玄之争”就讨论过,至今尚未有共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9-2 03: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