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ibiansanju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eibiansanjue

博文

从东西方科学的对比看西方的系统科学为什么无法解释任何系统秩序的存在?

已有 531 次阅读 2025-7-25 09:57 |个人分类:系统科学|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一谈起系统科学,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我们中国从西方泊来的那个系统科学。虽然近百年来新理论不断,如控制论,信息论,一般系统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超循环论,可它至今也没有取得关键性的突破,始终无法解释任何系统秩序的存在,甚至连生命问题也讲不清楚。

为什么西方的这个系统科学这么无能呢?答案其实很简单,它是在还原论基础上构建起来的,只是对系统现象的总结,而缺乏内在的自恰性。

事实也正是如此,科学都是建立在假设之上的,而在西方科学的前提假设之上,只可能得出还原论,而不可能得出系统论。

不少人总是想当然地把西方科学当成是真理,但事实上,它是建立在古希腊的原子说假设之上的,它不仅假定了空间的空无一物和对称,而且还假定了万物是由少数几个死寂不变的基本粒子组成的。按照这种逻辑,我们只要把那几个基本粒子还原出来了,自然规律就找到了,这样的科学只可能走向还原论。

现在的问题是,空间真的是空无一物和对称吗?宇宙中真的存在几个死寂不变的基本粒子吗?

就拿对空间的认识来说,早在亚里士多德年代,他就认识到原子说无法解释自然界的普遍联系,于是在原子说的基础上给空间安上了一种特殊物质叫以太,之后,以太的概念被笛卡尔引入了物理学,成为电磁学的基础。虽然爱因斯坦基于理论的简明否定了以太观,但他又很快在广义相对论中重新引入了以太。尤其是近现代,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认识空间中连续着物质,他们称之为暗物质。如果真的如此,现代物理学就崩溃了。

还有基本粒子的说法,现代也遭到了巨大的挑战。因为质能转换现象已经无可置疑地证明,基本粒子并不基本,它们都可以转化为同一种更基本的东西——能量,用能量也可以造出所有基本粒子。如果基本粒子的概念被否定了,整个物理学的根基就动摇了。

与西方科学不同,中国古代也存在一个系统理论,不同的只是它是建立在气一元论之上的。气一元论与原子说假设有着根本性的不同,它用一种物质的聚散解释了自然界的一切,既然万物归一,还原分析就没有了意义,真正的自然规律是物质聚散的原理,聚是系统的生,散是系统的亡,如此一来,科学只可能走向系统论。

一句话,有了气一元论假设,科学只可能走向系统论。有了原子说假设,科学只可能走向还原论。西方科学是在原子说假设之上建立起来的,它只会走向还原论,而不可能走向系统论,所谓的系统论也只能是对现象的总结,不可能具备自恰性。

让我们来看看两个前提假设对系统科学建立的影响?

首先,对空间的认识。按照原子说假设,空间空无一物和对称,如此一来,所有物质系统都是孤立在空间当中,按照热力学第二定律,它们都只能单调地走向无序。而事实上系统秩序一直稳定存在,比如原子的秩序,西方的系统科学是无法解释的。而按照气一元论,空间中连续着不对称运动的统一物质,万物都是在反抗这种不对称运动中存在与发展的,或者说,空间是统一物质的混沌状态,实体是统一物质的有序状态,两者之间是可以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物质系统成了开放系统,系统秩序就很容易理解了。

其次,对物质基础的认识。按照原子说假设,万物是由少数几个死寂不变的基本粒子组成的,如此一来,所有物质系统都成了死寂砖块的机械堆砌,生命现象就无法理解了。而按照气一元论,统一的物质本身就是有生命的,它就体现在物质彼此之间紧张地相互压迫与反抗之中,万物都是由同一种生命之流汇聚而成的,之所以有生死,仅仅是相对于物质系统而言的,聚则生,散则亡。生命问题便自然而然地解释了。

其三,对实体和空间关系的认识。按照原子说假设,实体和空间没有任何关系。而气一元论却告诉我们,实体是统一物质的有序状态,空间是统一物质的无序状态,两者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其四,对粒子之间的关系的认识。按照原子说假设,粒子是死的砖块,既无法屈伸让位,也无法交换物质,彼此之间的联系是很难理解的。而按照气一元论,统一物质象弹簧,既可以扩张,也可以被压缩,是物质和能量的统一体,所有粒子都是由同一种物质组织起来的不同花样,只是最初产生环境的不同使它们具有了不同的个性。因此,粒子之间也是可以通过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进行联系的。

比较一下就知道,在原子说假设之上,真正的系统理论是永远无法建立的,只有在中国的气一元论假设之上重建西方的系统理论,系统科学才能够取得真正的突破。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91964-1495114.html

上一篇:第四、中医学中的气到底为何物?
下一篇:第五,五行学说中的系统控制理论
收藏 IP: 113.244.70.*| 热度|

2 宁利中 刘跃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2 15: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