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ishanchaoqu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ishanchaoqun

博文

至善超群第三次沙龙记录

已有 893 次阅读 2023-4-6 09:36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一、《建国以来创新人才培养政策演进》——李冰

(一)汇报内容

李冰从四个阶段展开《建国以来创新人才培养政策演进》的详细论述:

第一个阶段是建国至20世纪90年代——雏形阶段。建国以来,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先后强调培养国家所需的各类杰出人才,包括优秀科学技术人才、科学研究人才,增强其创造性与积极性。并且,国家先后颁布的一系列政策文件中如《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都强调知识、人才的重要性,要求培养尊重人才,培养国家所需的、具有创造精神的、高质量的各项建设人才。总之,这一时期重点在于高级科技人才、各项优秀人才在于科学精神、创造活力的激发以及创新环境的烘托。为之后一系列创新人才的政策演变烘托了社会文化氛围。但是对创新人才的论述不清晰、模糊。

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起步阶段。在这一时期,国家分别在19931998先后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指出要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并且颁布了一些工程”“计划,如《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百千万工程”“211工程”  985工程    等,来切实增强具有创新力的高层次人才、优秀学术带头人等的培养力,同时也初步规定了高等教育具有培养具有创新力的人才的任务担当。并且,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9次提“创新”一次。这显现了国家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的重视。总之,这一时期的特点在于,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更多显现在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或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并且对培养具有创新力的人才的认识加深。同时,这一阶段国家赋予了高等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的使命任务。但是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比如培养模式、培养途径等没有作出很明确的规定性、没有很大的针对性。

第三个阶段是2000至十八大——活力发展阶段。在这一时期,首先是关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正式提出,并广泛见于党和国家领导人讲话之中。2022年,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拔尖创新人才的概念,并且肯定了教育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手段。并且,党的十七大也明确指出要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对之后创新人才培养政策的出来起到了风向标的作用。其次,一系列专门针对关于培养创新人才的计划、意见相继颁布实施,更具针对性。例如,《20032007 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国家重大人才培养计划——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珠峰计划”、《关于实施高等教育学校创新力提升计划的意见》、“2011计划”等。再次,《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

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两个纲领性文件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论述对创新人才培养指明了发展方向。

第四个阶段是十八大以来——全面推进阶段。进入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政策有了新的历史变化。首先,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例如,2013年,将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国家一项教育工作要点以及《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将“提升一流人才培养与创新能力”作为国家一项战略任务,对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视程度再次加强。再次,在相关的政策文件中,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计划以及有关创新人才培养的论述、规定更加规范化。如2015,在《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明确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五项重点任务之一。再如“英才计划”、《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 2.0的意见》、“双万计划”、《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强基计划”)等各项创新人才培养实施计划按时按质按量系统推进,与国家需求更契合。

最后,通过梳理有关创新人才培养的政策梳理,李冰总结有以下几个特点:

(1)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党和国家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愈加重视。并且政策体系的要求以及论述愈加系统化、规范化,并创新人才的培养上升到国家的一项战略任务。

(2)关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大多集中在基础学科领域,如数学、物理、化学、人工智能等。而对哲学社会科学关注较少。

(3)关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以党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

(4)关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计划与要求多集中于高等教育阶段。而对于基础教育阶段政策体现少,更多在于转变育人方式、完善教育教学体制等,以激发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思维、批判思维的形成。


(二)讨论环节

徐成源就创新人才培养政策演进政策发表两点看法。一是我国创新人才培养政策的演进与我国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契合党和国家的发展需求。二是,认为创新人才培养政策更多基于高等学校,而针对基础教育领域的政策涉及较少。由此,徐成源认为基础教育创新人才涉及较少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地方学校的教育实施仍以应试教育为主、学校对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解可能存在偏差,并且国家政策关注度较少。

针对李冰的汇报,张善超老师提出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政策演进的梳理发现其中存在哪些问题?李冰从四个方面进行回答。一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政策机制停留在宏观层面,在高校具体实施中没有切实的监督与评价机制。二是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大多集中在重点高校,涉及面不广。三是对于基础教育领域的早期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政策关注力度不够。四是关于创新人才培养更多在基础学科、更多与科技创新人才相联系。

二、《教育就是解放心灵》——徐成源

(一)汇报内容

徐成源主要从克里希那穆提教育思想的内容、实践、和反思三个方面展开详细汇报:

1,教育内容

首先,生活是完整的,则教育是“解放心灵的教育”。教育最重要的功用在于培养完整的个体。

其次,教育目的有两个层面。一是教育要培养完整的人、使人拥有看到真实的能力。它是关于人的完整的文化,并且关注知识、自由、“事实”。二是教育在于使人获取自由、心灵的自由。这样能够使个体从内在和外在的痛苦、困惑中彻底解脱出来,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理智。在这种自由中,个体能够依靠理智成为一个真正的自由而富有创造力的人。

再次,就教者的素养而言,一方面,教育者的职责在于培养完整、自由的人,包括关心知识、关心品性、关心“善的绽放”等。并且要帮助自己和学生从意识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从而获得心灵的自由。另一方面,教育者的品行包括虔诚、觉知、自发。虔诚是指教育者心无旁骛地完全投身于个人自由的事情之中,以及注重对学生完全的爱、重视自身内心世界;觉知是指留心此刻的当下,并且通过自我觉知,唤醒和意识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检查自己的局限和这种局限对自身所造成的影响;自发是指自动自发地投身教育、在教学时的自发互动。即拥有自发性的教育者在教学中将紧随学生、课堂的变化而对课程计划作出调整,然后自发性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互动。

最后,关于陶冶的场所——学校。就学校性质而言,学校一个悠闲的地方,使得学生内心不常为各种事情所占据,而是拥有无限的时间去观察、学生拥有自由——即做想做的事情。并且学校要让学生有家的感觉,即让学生没有恐惧,在身体上受到保护与照顾,并且是自由的、能够在善中绽放。就学校的特点而言,一是学校要有外在的美感,和自然建立联系,从中生出善与爱。二是学校要将沉思与冥想的特殊区域设置在中心,因为只有在这种自我冥想和沉思中,一个人的心灵才会变得真正的自然和神圣。三学校要具有美感、空间、宁静与庄严的气息。并且这种内在氛围的塑造,要靠解放心灵教育以及学校里的每一个人共同的努力。

2,教育思想实践

克里希那穆提学校,包括瑞希山谷学校、橡树林学校、布洛克伍德公园学校、拉吉卡德贝赞特学校。成源以橡树林学校的治校实践为例展开详细讲解。

首先,学校建设中要培育“悠闲”而神圣氛围。例如学校考虑好地理位置的选择,上课前让学生进行冥想沉思练习,并且将该氛围渗透到班级的方方面面。

其次,班级管理中运用“原因-成效”原则。即反对奖赏与惩罚的运用,认识到“学生的行为产生的结果可能对其未来的选择产生影响”。

再次,课程开发中教师学生要共同参与。学校不仅需要对学生进行纯学术的智力训练,并且要开设适合每个听众的具体的课程。即开设多样课程的开设、进行独创性的开发,以促进学生完全发展。

3,克里希那穆提教育思想的教育价值

一是教育本质在于唤醒人类内在智慧。这体现在教师要做学生知识的“助产师”,启发学生独立沉思、促使学生顿悟。

二是教育目的延伸至关注学生心灵成长。即倡导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理世界,将学生从思想和精神的压抑中彻底解放出来。

三是建立师生伙伴关系。让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愉悦的伙伴关系,并且教师不要以威严的面孔和硕大的身躯去压迫学生,而要以饱满的热情走入他们内心的世界,和学生一起学习成长。

四是教育场所,即学校要培育“悠闲”氛围。即让学习成为学校的主体、而不是成绩,免去竞争的压力、去除学生由于学业压力而产生的恐惧、不安、嫉妒等。同时,让学生拥有更多自主探究的可能,让教师更加从容淡定、更为直接感受到学生成长的律动。

4,克里希那穆提教育思想的时代局限

首先,教者将克氏教育思想作为权威,依赖性强。克氏提出的是普遍性原则,其本意是坚持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和教育思维。而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自身具有诸多限制,造成教师对克氏本人的依附较大

其次,克氏高估学生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要求每个学生在方方面面都表现卓越未免显得不切实际。要求所有学生门门功课都优异,这无疑只是一种美好的空想

 

(二)讨论环节

李冰就克里希那穆提教育思想提出自身两点感悟,一是大多数教育家教育思想内容都很有共性根本就是要让学生摆脱外在教育制度这一枷锁”的严格控制。倡导学生各种硬性规定标准化和统一化的教育程序中解放出来,批判教育制度运行的某些不利因素对学生自由发展的限制。二是,虽然大多数教育家的教育观点不尽相同,但在本质上都大同小异。其根本目的基本都在于教育要以学生为本位解放儿童的个性或者天性使得学生的长处或优势得以发挥、能够顺其自然的生长。并且这些教育家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比如陶冶的学校场所、民主化的制度、素养高的教育者等,都是为了学生的个性或是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发展的外在辅助工具。                                         

以上为本次沙龙的全部内容,真正贯彻了“在汇报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在讨论过程中发现新问题、促进新思考”这一理念。最后,张老师嘱托同学们好好好学习,珍惜在校学习的每一天。

技术革命还带来产业革命,产业革命会带了社会变革,社会变革会孕育商业革命,商业革命会孕育新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26636-1383158.html

上一篇:2023年春季学期至善超群第二次沙龙记录
下一篇:至善超群学术沙龙纪实
收藏 IP: 222.244.13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17: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