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ishanchaoqu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ishanchaoqun

博文

“至善超群”2023秋学期第六次组会纪实

已有 609 次阅读 2023-12-15 10:20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至善超群2023秋学期第次组会纪实

 

时间:2023.11.24 19:00

地点:银杏楼201

参会人员:张善超、李冰、徐成源、李佳仪、乔安晨、李琼玉、任郁、王碧琪、李慧琳、潘建好、谭苗苗

     

 

一、学术诚信专题教育汇报

李冰围绕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科研论文署名规定、学位论文检测与处理办法,以及学术不端案例等方面展开汇报,提醒各位同学在进行学位论文撰写、学术成果发表等科研活动时,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学校学术道德规范要求,避免抄袭、剽窃、贩卖等学术不断行为的出现。同时重点介绍了湖南大学学术道德规范实施细则。

   

在自由讨论环节,各位同学围绕“汇报主要内容,如何认识科学精神与学术诚信,今后怎么践行学术规范”等主题展开探讨交流,表示今后在学术创作实践过程中,将积极与导师沟通,严格遵守学术道德,端正学术态度,避免涉及任何违反学术道德规范与学术诚信行为的发生。最后,张善超老师对本次专题组会作出总结,特别强调了学术规范与学术诚信的重要性,再次提醒各位同学在撰写文章和发表成果时应时刻关注并遵循国家及学校学院有关规定,树立正确的科学研究理念、进行规范的学术研究实践。

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情况报告

宋新从报告回顾、解读分析和交流讨论三方面展开汇报。首先,宋新围绕高中招生计划、育人方式、考试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详细阐述了我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进展及成效,并重点介绍了当前面临的形势和挑战以及下一步工作考虑。她指出当前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面临“中西部地区高考综合改革保障有待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考试招生相关机制有待进一步优化”“高考改革的外部环境依然复杂严峻”的困难与挑战。她认为,“稳步提升中西部地区改革保障能力”“深化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深化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等方面是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发展方向及下一步工作动向。其次,宋新带领师门全体人员细致研读了“改革中小学招生方式、改革高考考试科目和评价方式、改革考试内容和形式、深化中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政策内容,加深了各位同学对考试招生制度的深刻理解。

  

在自由讨论环节,宋新与各位同学就“各地区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际情况?”“纵观我国改革进程,哪些举措命中靶心,击中要害?”等主要问题展开交流。谭苗苗围绕中考制度下学生流动、科目选择等现象展开分享。她认为其所在地区由于中考制度改革的影响,学生和家长为追求更优质的教育,出现县级优秀生源向城市流动的现象。于新高制度而言,在3+2+1选课模式”下,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兴趣和职业需求选择感兴趣科目,打破文理分科严格限制。同时存在一些科目冷门、选课同质化的现象与问题。李慧琳指出,在普职分流制度影响下,其所在地区普通私立学校开始转型为职业院校,以此提升吸引生源、提高招生率。并提出在3+2+1选课模式”实际实施中,以科目及分数难易程度的考量选择科目较为常见,如学生大多选择容易上线的物化生科目。任郁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及省市招生情况对“小升初”考试进行了简要探讨。她指出,在日益内卷化的教育环境中,中小学“提前招生、掐尖招生而抢占优质生源”这一问题依然存在并趋向激烈。同时她认为,在人口大省如河南等实施新高考改革并取得良好效果具有一定难度,仍任重而道远。王碧琪认为邵阳中考制度改革情况如分数制度的变化并未有效缩小学生差距,收效见微。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提出,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学生压力及负担并未显著减小反而中小学教育教学任务愈加紧凑。李琼玉针对福建泉州中考改革制度,结合所在高中招生实情,认为由“先报志愿后出分”到“先出分后填报志愿”的转变促使学校“不合情理”抢占生源、损害学生切身利益的消极现象有所缓解。并表示教师作为育人主体,理应尊重、支持与保护关乎学生切身利益的选择权利。乔安晨结合高中科目选择制、计分制度、试卷命题、高校录取方式及概率等要素的向好变化,指出江苏省高考招生制度依据教育教学发展实情日益完善。同时她认为,减少考试次数、取消中考考试大纲等考试招生制度有利于减轻学生压力与负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李佳仪认为考试招生制度由“标准化考试:以学生分数为重的纸笔测验”向“综合素质评价:以学生素质和能力为重”的转变,对学生内在隐性特质如政治信仰、道德品质、创新精神等要素有所进一步体现,这有助于我国培养多样化人才、增强学生对自身全面了解、促进学生个性化全面发展。李冰认为当前“新高考制度、会考制度”等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与发展虽然呈现重视学生素质培养、能力提升的价值导向,但在其呈现“形变质不变”的特征,即在实际运行中,它们并未触及分数这一根本要素,学校、教师、家长、学生依然通过“提前开学”“缩减假期”“家教”“隐形培训班”等方式进行课外补习,着力追赶高分数。肖银军结合其所在地区小升初的考试招生情况指出,考前培训、隐形选拔考试的存在有利于县级学生向省市级名校流动,但受到招生名额及招生范围的影响,跨校跨地区的生源流动依然受到限制。并认为学区房是影响学生升学选择的重要因素。徐成源、宋新和王碧琪围绕户籍所在地、学校公私立性质、学校招生方式对学生升学选择的影响,对各地区小升初、初升高的招生考试制度下学生跨地区升学、学校跨地区招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探讨与交流。徐成源认为当前国家的一系列教育政策如倡导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教育体系等措施对缩小地区办学质量差距、减少生源流动显有成效。但在微观层面实际落地过程中,社会大众并未有效均衡享有教育资源,依然存在盲目追求分数、跨地区追逐名校等问题。

最后,张善超老师对汇报内容及各位同学的讨论交流作出总结。一是,在大中小学一体化设计的背景下,学校、教师及家长应站在宏观的角度,基于考试内容、科目及方式等方面的变化,运用发展的观点培养学生、进行教育教学。二是,张善超老师指出国家宏观层面关于教育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可以映射微观课堂教学的变化,为其提供发展与变革方向。并从中古代史、近代史再到现代史的有关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形式、内容、目标要求等方面的变化,倡导各位一线教师应以系统、整体的思维及全球视野看待国家教育政策对微观层面课堂教学发展的影响。同时依据此进行教学反思与行动。三是,张善超老师提出论文选题可以采用宏观视角与微观视角相结合的方式,以微观层面教育教学实际发展情况反观国家教育政策导向。并以育人方式变革、教育资源保障与面临挑战、高中职业生涯规划等为例,为师门全体学生细致讲解了选题思路与方法。

二、《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第四章

李慧琳从评价的概念、评价的必要性、评价方法、评价准则、评价程序、评价结果的运用及如何实践评价这七方面展开汇报。首先她从内容、次数等角度细致阐释了评价概念,基于评价对教师、教学计划、课程运行、教学目标等要素的影响阐明了评价的必要性。其次,李慧琳对评价方法、准则及程序进行详细介绍。具体而言,评价方法有纸笔测验、交谈、调查问卷、观察、收集学生实际作品六种方式;评价手段准则指客观性及信效度;评价的程序是界说目标、确定使用目标的情境性、确定客观性、考察现行的评价手段、确定评定时使用的积分单位、设计记录方式。同时,她重点阐述了评价结果对课程教学设计、学生学习、教师专业发展及学校办学的重要影响。最后,李慧琳结合自身英语教学实例为师门简要介绍了其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如何正确使用评价及其结果。她表示,评价内容应具体化、评价主体与评价方式应多元化。并结合国家有关评价的政策规定,指出教育教学主体在评价过程中,应坚持强化过程评价、改进结果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着力构建素养导向、方式多样的评价体系。

  

自由交流环节中,针对任郁提出的“经常使用的评价方式及其对课堂教学工作有何影响?”这一问题,李慧琳答到,其经常运用的评价方式有四:一是小组加分奖励机制,二是及时口头反馈,三是以一周为周期进行纸笔测验,四是学生自评、同伴互评与教师评价三种方式相结合。并认为这些评价方式有利于促进学生反思、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王碧琪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以学生实际课堂行为表现为例,指出在教学评价过程中评价方式应以因材施教为原则,即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特性设置不同标准;评价内容除关注学生学习知识之外,还应指向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宋新指出当前一线学校及教师较为注重评价改革与创新。她结合语文教学实践,认为当前学生评价呈现较为多样、通俗特征,如存在课堂随评、作业奖励、成长档案袋评价多种方式。同时提出中小学一线教师学生评价应加强专家领导,通过朋辈互助等方式逐步完善教育教学评价。李琼玉与李慧琳围绕“在英语教学实践中贯彻教学评一体化的具体运用案例、逆向教学设计、随堂学生评价方式”等方面展开了讨论与交流,这同时展示了中小学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评价改革中积极求索、主动实践创新的精神。乔安晨认为评价对引领课堂教学变革,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并结合自身英语课堂教学实践提出,教师评价应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目标,关注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内容的丰富性、评价主体及方式的多样化,避免以简单标准化的分数进行衡量。肖银军、李慧琳对智慧课堂在课堂教学实践的具体运用、发展趋势,如分组教学、个性化作业,以及如何利用网络平台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了讨论与交流。李佳仪、李冰、李慧琳围绕评价本质、评价与学生的关系等方面,就“泰勒评价侧重点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何种评价方式最为重要”等问题展开讨论。徐成源以学生科目选择、分数设置、学校管理等方面,详细介绍了江苏高考模式及制度改革发展变化。并依据此指出评价作为一种工具应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多元评价结果进行优化完善以助力学生发展。

最后,张善超老师针对各位同学关于评价的讨论及汇报内容作出总结。第一,督促师门各位同学积极思考“评价”“评估”“考试”三者的本质内涵,以及他们的区别与联系。并提出课程评价的认识应从其内涵、目标、内容、方式等多方面予以强化,同时肯定了泰勒关于课程评价的主张对当代理解评价和评价方式的积极作用。第二,依据泰勒课程评价核心内容,并结合国家教育政策制度、课堂教学实际指出,评价是一个整体、评价具有结构、评价具有一致性、评价方式多元化、评价具有开放性。第三,张善超老师倡导各位同学应秉持“学以致用”的学习观念与行动理念,学会活学活用、灵活读书。

三、《大学课程研究及其分析框架构建》文献汇报

李佳仪围绕研究背景、课程研究历史沿革、课程研究的主要问题和相关成果、大学课程概念及分析框架等方面展开汇报。首先,她对作者、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研究思路进行简要介绍,为师门全体师生了解该文章的主要架构奠定了坚实基础。并依照古希腊时期、公元5世纪以后、20世纪以来课程研究的时间发展序列阐述了其各个历史阶段的主要内容和特征。随后,其围绕课程类型和层面、课程目标和模式细致解读了课程研究相关成果及大学课程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其次,李佳仪基于大学课程概念、理念和目的、政策和方针、高等教育系统和结构、课程设置、结果和效果等方面,对大学课程概念及分析框架进行重点阐述。需要指明的是,大学课程概念作为理解文章内容前提性基础,有必要对其进行具体说明。即大学课程从狭义上讲一般可以理解为大学提供的正式科目和教育课程。而基于广义视角,其可理解为课程的目标、教学科目、教学内容、课程开发、教学方法、课程教学结果和评价等要素的集合。最后,李佳仪结合汇报内容,指出课程理念和目标的确立、课程政策的形成、高等教育体系和结构的构建、不同层面教育目标的设定以及课程在课堂层面的具体实施并非是简单的至上而下的过程,还应考虑到各种社会、政治和经济因素变化以及给课程设置带来的影响。

  

在自由交流环节,李慧琳结合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读后感悟分享到,在之后的具体教学实践中会更加注重课程评价的重要性并通过积极创设多种评价方式获取学生反馈。潘建好结合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依据时代发展特点,指出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科组层面的组织领导与管理仍对课程目标与课程理念的设定、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效果的追去与检测具有重要作用。任郁、李佳仪围绕“大学课程中是否存在跨学科教学的现象以及如何具体实施”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并指出运用跨学科的知识进行教学与学习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具有重要积极意义。王碧琪结合泰勒关于教育目标的阐述,指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原则积极践行教育目标,而不只是教案上的文字。同时,王碧琪、李佳仪围绕“大学课程中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哲学思想和特定的意识形态孰轻孰重”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与交流,认为大学课程中意识形态教育一直存在,且其哲学思想意蕴体现为课程的本质价值,两者并无孰轻孰重一说、都对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宋新重点介绍了社团课程的内涵与价值,即它是根据教师自身能力与兴趣、学生根据自身学习情况与爱好进行双向选择的一种互惠课程。这有助于激发教师教学热情、学生学习热情。乔安晨从宏观层面出发指出中小学阶段课程开发的外部因素有社会发展、儿童成长特性以及知识对于课程本身影响;内部因素有学校教育制度、课程传统、课程理论以及课程自身发展的辩证否定规律。同时乔安晨、李佳仪从课程目标设定、科目设置依据等方面对大学课程开发与中小学课程开发的影响因素展开了交流。李冰指出大学课程开发更为注重社会发展及国家需求,并依据此设置学科专业以及具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而中小学课程开发更多聚焦于学生主体需求,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原则而展开。徐成源结合大学目的与功用的划分方式以及自身读书感悟,指出了大学课程开发的具体方式以及包括市场需求等方面的影响因素对大学课程设置的作用。

最后,张善超老师围绕各位同学的讨论交流以及汇报内容作出总结。第一,通过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的阅读与汇报,以期对各位同学形成课程意识,打开视野、拓宽思路,解决实践中的困惑、增加撰写学术论文的学理性具有积极作用。第二,张善超老师基于课程目标、内容、方式等角度,并结合具体科目设置与课程设计、国家教育政策、中外课程对比等方面,详细论述了大学课程与中小学课程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大学课程分析框架的具体结构及其意义所在。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26636-1413923.html

上一篇:至善超群”2023秋学期第五次组会纪实
下一篇:“至善超群”2023秋学期第七次组会纪实
收藏 IP: 58.20.3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6 06: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