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PI开放科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dpi https://www.mdpi.com/

博文

Toxins:倍半萜内酯对纤毛形成的影响及其在纤毛病和肿瘤治疗中的潜力

已有 255 次阅读 2025-7-18 08:47 |个人分类:学术软文|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2023年10月27日,来自西班牙卡迪斯大学和哈雷斯-德拉弗龙特拉大学医院的研究团队在 Toxins 期刊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揭示了倍半萜内酯 (Sesquiterpene Lactones, SLs) 对初级纤毛形成 (纤毛发生) 的调控作用。这项研究为纤毛病 (ciliopathies) 和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潜在药物靶点,具有重要的科学和临床意义。

1.png

图. 本研究中使用的测试化合物

          

研究背景与意义

初级纤毛是一种存在于几乎所有细胞表面的非运动性细胞器,负责感知和传递细胞外信号,调控细胞分化、增殖和稳态。纤毛的结构或功能异常与多种发育障碍 (如纤毛病)、心脏病和癌症密切相关。然而,目前针对纤毛功能障碍的治疗手段仍然有限。

倍半萜内酯是一类植物来源的天然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包括抗肿瘤和抗炎作用。尽管其药理作用已被广泛研究,但其对初级纤毛形成的影响尚未被探索。本研究首次揭示了五种倍半萜内酯 (grosheimin、costunolide及α-、β-、γ-cyclocostunolide) 对纤毛发生的调控作用,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研究过程与结果

1. 倍半萜内酯对细胞活力和细胞周期的影响

研究团队首先评估了五种倍半萜内酯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RPE-1) 的细胞毒性和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显示,在10 μM浓度下,这些化合物对细胞活力无显著影响,且不干扰细胞周期进程。这一发现表明,倍半萜内酯对纤毛形成的影响并非通过改变细胞周期实现,而是直接作用于纤毛发生过程。

2. 倍半萜内酯对早期纤毛发生的抑制作用

通过血清饥饿和细胞松弛素D (CytD) 诱导纤毛形成,研究发现所有测试的倍半萜内酯均能显著抑制早期纤毛发生。其中,costunolide和α-cyclocostunolide的效果最为显著,将纤毛形成率降低至5%以下。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化合物并未影响已形成纤毛的长度,表明其作用靶点可能集中在纤毛发生的初始阶段,如纤毛膜与母中心体的对接过程。

3. Grosheimin对晚期纤毛发生的促进作用

在纤毛形成的晚期阶段 (纤毛稳定和延伸期),grosheimin表现出独特的促进作用,显著提高了纤毛形成率和长度。这一发现表明,grosheimin可能通过激活纤毛组装通路或抑制纤毛分解通路来增强纤毛稳定性。这种特性使其成为治疗纤毛过短或纤毛形成障碍疾病 (如Bardet-Biedl综合征) 的潜在候选药物。

            

研究总结

本研究首次揭示了倍半萜内酯对初级纤毛形成的调控作用,并提出了以下关键结论:

1. 早期纤毛发生的抑制:costunolide和α-cyclocostunolide等化合物通过干扰纤毛膜与中心体的对接过程,显著抑制纤毛形成,可能适用于依赖纤毛信号的肿瘤 (如髓母细胞瘤) 治疗。

2. 晚期纤毛稳定的促进:grosheimin能够增强纤毛的稳定性,为纤毛病 (如短纤毛相关疾病) 的治疗提供了新方向。

3. 潜在药物开发价值:这些天然化合物具有低毒性和高特异性的特点,可作为新型抗癌或纤毛病治疗药物的先导分子。

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探索这些化合物的分子靶点,并评估其在动物模型中的疗效。这项研究不仅拓展了倍半萜内酯的生物活性谱,也为纤毛相关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药物开发途径。

         

阅读英文原文:https://www.mdpi.com/2538468

期刊主页:https://www.mdpi.com/journal/toxins

         

Toxins 期刊介绍

主编:Jay Fox, University of Virginia, Charlottesville, USA

本期刊主要涵盖生物体产生的各类毒素及其相关研究领域。

2024 Impact Factor:4.0

2024 CiteScore:8.2

Time to First Decision:18.4 Days

Acceptance to Publication:2.8 Days

尾图1.jpg

尾图2.jpg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16770-1494123.html

上一篇:Medical Sciences:心脏瓣膜手术患者术后房颤风险翻倍?护理实践面临新挑战
下一篇:Non-Coding RNA创刊10周年:十载同行,共探非编码RNA未来
收藏 IP: 117.133.7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19 13: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