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PI开放科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dpi https://www.mdpi.com/

博文

Veterinary Sciences:对话2024年度杰出审稿人得主——刘建柱教授 精选

已有 2598 次阅读 2025-8-12 12:40 |个人分类:人物专访|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本期人物专访,Veterinary Sciences 有幸邀请到杰出审稿人获奖者刘建柱教授。凭借严谨的学术态度与专业的评审洞察力,刘建柱教授荣膺2024年度杰出审稿人奖。此项荣誉不仅是对其学术素养的高度认可,更彰显了学术共同体对同行评审事业的珍视。

            

刘建柱 教授

山东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

刘建柱,博士,现任山东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及博士后导师,兼任学院党委委员与教授委员会委员。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兽医师出题与审题专家,同时担任第六、七届中国兽药典委员会委员,第四届全国动物防疫专家委员会委员、第一届新兽药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及全国畜禽质量标准创新中心专家。刘教授曾任动物科技学院临床兽医学系主任和动物保健医院院长,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6部及科普图书22本,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级基金、农业部专项等科研项目20余项。他在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Biosens Bioelectron、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  等国际期刊发表科研论文240余篇,其中SCI收录110余篇。

            

问答环节

Q

您长期致力于临床兽医学领域的教学与研究,能否请您简要介绍一下您的主要研究方向?

A

我的研究方向主要聚焦于动物疾病的临床诊疗与防控技术、动物营养代谢病与中毒病领域,以及临床病原微生物学这几个方面。

在动物疾病方面,我特别关注猪、家禽等经济动物常见疫病的快速诊断技术与综合治疗策略,同时也关注它们与中西医药的联合应用,以期达到提高治疗效果的目的。

在动物营养代谢病与中毒病方面,我们团队重点研究了动物营养代谢性疾病的发病机制、重金属中毒的分子机理及防控技术。团队在重金属毒性机制、代谢调控等领域取得了突破,相关成果发表于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等期刊,并开发了相关解毒剂和预防策略。

在临床微生物学研究方面,团队聚焦于动物病原微生物的快速检测、耐药性及致病机制研究,开发了基于生物传感器的病原诊断技术,并探索新型疫苗与抗菌制剂,服务于养殖业疾病防控。

此外,近年来我们也在关注兽医公共卫生与动物源抗菌药物耐药性问题,希望通过科研推动临床用药更加科学、规范。

            

Q

作为本期评选出的杰出审稿人之一,您如何看待“审稿人”这一角色?

A

非常感谢期刊的认可。审稿人绝不仅仅是期刊编辑的“外包质检员”,而是学术共同体中至关重要的参与者,需要为期刊稿件提供极具积极性与建设性的意见。我们扮演着多重角色,是严格的质量卫士,也是作者成长的引路人;是学术规范的维护者,也是知识创新的推动者。这份工作需要深厚的专业素养、严谨的批判性思维、无私的奉献精神以及对学术真理的深切敬畏。

能被评选为杰出审稿人,是对这份责任感和付出的莫大鼓励。我将继续秉持这份信念,尽己所能为守护学术质量、推动知识积累贡献力量。这本质上是学者间的深度对话与协作——我们共同的目标,是让扎实可靠、有实际价值的研究得以呈现,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助力。这是一份责任,也是一份荣誉。

            

Q

您在承担众多科研任务和教学工作的同时,仍积极参与审稿,请问您是如何平衡时间与精力的?

A

工作事务繁多的确是我一直面临的情况。对此,我对审稿邀请进行了严格筛选,仅申请或接受与自身研究方向高度契合且时间精力允许的稿件,避免超负荷;其次进行流程优化,将审稿拆解为“初筛-精读-意见撰写”三阶段,利用会议间隙等碎片时间完成初筛与文献核查,并借助结构化审稿模板提升效率,减少重复劳动;同时注重协同整合,将审稿与自身研究结合,以同步追踪领域前沿,并从中提炼好的观点、技术和方法,实现多重任务的价值共生合理规划时间,才能保持专注与质量。

            

Q

您长期从事临床兽医学研究,审阅了大量相关领域的论文。您个人最关注稿件中的哪些方面?

A

作为长期从事临床兽医学研究的审稿人,我审阅稿件时最关注以下核心方面:

科学性与创新性:研究设计 (如样本量、对照组设置、统计方法) 是否严谨,结论是否基于可靠数据推导。尤其关注能否突破传统诊疗思维,例如提出新型疾病模型、创新治疗技术或替代药物方案,这类研究对临床实践更具指导价值。

临床转化价值:论文是否明确解决兽医领域的实际问题,如动物疫病防控、人畜共患病机制、手术技术优化等。例如,假设论文针对耐药菌感染提出了新疗法或低成本诊断工具,需要评估其在实际诊疗场景中的可操作性。

伦理与合规性:实验动物福利是否符合3R原则 (替代、减少、优化),生物安全操作是否规范,数据采集是否通过伦理审查。涉及野生动物或经济动物的研究,需特别关注其生态影响与经济可行性。

此外,文献综述的全面性、图表数据的可视化呈现、讨论部分的深度与局限性分析,也是判断论文质量的重要维度。

            

Q

您的审稿经验丰富,是否遇到过让您印象特别深刻的审稿经历?

A

最深刻的审稿经历是一次关于“犬猫共患寄生虫新型诊断技术”的论文评审。稿件提出了基于纳米材料的分子检测方法,灵敏度较传统方法提升3个数量级,但实验设计存在关键漏洞——仅用实验室培养的虫体样本,未纳入临床宠物粪便的真实环境干扰。若直接拒稿,可能埋没一项有潜力的技术;若接受,又存在方法学硬伤。最终选择“有条件接受”,在审稿报告中详细列出补充实验方案。此案例让我深刻体会到:审稿不仅是质量把关,更是学术指导的契机,通过建设性反馈可推动研究从“实验室创新”走向“临床可用”。这件事让我再次体会到,一个严谨的审稿过程,不是“设限”,而是“提携”。

            

Q

作为 Veterinary Sciences 的长期审稿人,您如何评价该期刊目前的发展状态?在您看来,它有哪些优势?

A

Veterinary Sciences 作为兽医学领域的开放获取期刊,近年来发展态势稳健,其学术影响力与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审稿流程高效透明,平均一审周期2周 (我通常在5天内完成),接收至发表仅3.6天,支持快速发布成果。开放获取模式配合MDPI平台的专业编辑服务,进一步提升了作者体验。

其优势可概括为三点:一是学术质量与影响力兼具,二是内容聚焦临床需求并推动跨学科创新,三是国际化程度高且审稿高效开放。未来若能深化数据共享机制、拓展特刊主题多样性,将进一步巩固其作为兽医学领域重要交流平台的地位。

            

Q

您对 Veterinary Sciences 期刊的未来是否有更多期待?

A

对于审稿人来说,我希望未来期刊能给予更完善的反馈机制和更丰富的激励手段。比如建立完善的审稿人数据库、提供年度审稿证明、设立更多“杰出审稿人”表彰等,这些都能激励更多专家投身审稿工作。最重要的是,打造一个健康、透明、公正的学术生态系统,这需要作者、审稿人和编辑三方共同努力。

            

Q

您认为 Veterinary Sciences 未来可以在哪些方面进一步提升?

A

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我认为该期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加强发展:

深化跨学科融合:聚焦“One Health”理念,增设兽医与公共卫生、环境科学、人工智能交叉特刊,例如策划“气候变化下的动物疫病传播模型”专题,吸引全球顶尖团队投稿。

强化数据开放与透明:建立标准化数据共享平台,要求作者上传原始数据与代码,配套开发数据可视化工具,提升研究可重复性,巩固学术公信力。

优化审稿与作者生态:推出“审稿人能力认证计划”,提供统计方法、伦理规范模块化培训;为作者增设语言润色、实验设计咨询等服务,降低非学术因素导致的退稿率。

总之,学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始终来自内容质量。如果 Veterinary Sciences 能持续吸引高水平稿件、优化审稿流程、拓展国际合作,我相信它未来的影响因子和学术地位会稳步提升。

            

Veterinary Sciences 期刊介绍:https://www.mdpi.com/journal/vetsci

主编: Patrick Butaye, Ghent University, Belgium;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hina

发表与兽医科学领域相关的原创研究文章、评论、通讯和简短说明,主题包括动物疾病、紊乱和损伤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2024 Impact Factor: 2.3

2024 CiteScore: 3.5

Time to First Decision: 21.1 Days

Acceptance to Publication: 2.7 Days

1.jpg

2.jpg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16770-1497357.html

上一篇:Antibiotics期刊首届青年编委招募——邀您共同促进学术期刊发展
下一篇:Nanomaterials:北京大学刘力锋教授领衔特刊——基于纳米材料的神经形态系统忆阻器
收藏 IP: 111.203.154.*|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14 11: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