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驾驶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深刻变革人类出行与交通管理模式。随着汽车智能化迈向L4/L5级自动驾驶,未来交通系统将融合多模态感知、车路云协同决策、高精时空定位、人机共驾交互、AI驱动的交通大脑等前沿技术与创新特性。然而,传统的控制理论与交通模型已难以完全适应这些复杂场景,在自动驾驶系统的安全性验证与效能优化方面面临显著挑战,亟需构建新的智能交通理论体系。通过突破和创新现有技术框架,研究人员能够确立自动驾驶系统的性能边界,优化协同控制算法,并设计新型交通管理范式,从而推动智慧交通系统的落地与演进。
Technologies 特邀北京交通大学李鹏辉副教授、郭戎格博士,北京理工大学吕超副教授,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黄荷叶博士后,合作创建特刊“Advanced Intelligent Driving Technology (先进的智能驾驶技术)”。本特刊诚邀您投稿原创研究文章和综述。研究领域包括但不限于:
• 自动驾驶汽车安全测试与评估;
• 驾驶风险识别与预测;
• 多样化环境下的人机交互与共驾驶技术;
• 智能驾驶技术的信任;
• 智能网联汽车环境感知技术;
• 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决策技术;
• 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安全保障技术;
• 提升交通安全和事故预防的技术;
• 自动驾驶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 协同驾驶和多智能体系统运行策略。
投稿截止日期:2025年10月31日
客座编辑
李鹏辉 副教授
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13年于吉林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16年至2017年赴英国利兹大学进行博士联合培养,2018年于清华大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2018年至2021年在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同时兼任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研发中心前瞻技术部总工。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自动驾驶仿真测试理论、驾驶行为与人机交互、智能网联汽车交通安全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教育部“春晖计划”等课题10余项,发表IEEE T-ITS、IEEE T-VT、AAP、Part C、Part F、Energy、《中国公路学报》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收录学术论文40余篇,在智能网联汽车场景数据、测试、评价等领域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0余项。入选2023-2025年北京市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获2022年度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2022年度《中国公路学报》优秀审稿专家等荣誉。
吕超 副教授
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副教授,CAA平行智能专业委员会、世界交通大会技术委员会委员,分别于北京理工大学和英国利兹大学获学士和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智能网联车辆技术、驾驶行为建模与预测、驾驶安全与智能交通系统等领域的研究工作。近年来,在PNAS、IEEE TITS、IEEE TIE、TRC等知名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JCR Q1论文30余篇,主持科技创新2030 “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项目10余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3部 (其中2部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全国一等奖、世界人工智能大会AI驾驶挑战赛一等奖等多项。
郭戎格 博士
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讲师。2014年于中山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17年和2021年于北京交通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2019至2020年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进行博士联合培养。2021年至2024年在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从事研究员工作,并于2022年前往荷兰代尔夫特理工进行学术访问。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智能交通系统、城市公交系统运营与优化、智能网联车辆路径规划等,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国际合作、面上等课题6项,发表IEEE T-ITS、IEEE T-IV、Transportmetrica A等国内外高水平学术论文20余篇,参与英文专著2部,受理国家发明专利3项,作为核心成员编写由中国公路学会发布的首批“车路协同”行业权威报告 3 份,获2025 IEEE ECIS 最佳论文。担任IEEE TIV副主编、URRT青年编委、中国自动化学会智能车工作委员会成员、世界交通运输大会交通运输经济与政策学部青年委员。
黄荷叶 博士后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Research Associate。2018年于中南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23年于清华大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2021至2022年作为访问学者在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认知机器人系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自动驾驶决策、以人为本人工智能、多智能体交互等。目前已发表SCI/EI检索论文40余篇,授权国际/中国发明专利40余项。曾获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车辆与运载学院“学术新秀”、世界智能交通青年领袖发展计划支持 (大陆仅2人)、清华大学综合一等奖学金 (连续3年)、博士生论坛优秀论文奖 (连续3年) 等多个荣誉等,并获得一区期刊Accident Analysis & Prevention最佳论文奖、一区期刊Engineering期刊Journal Cover Paper、ASCE-ASME期刊最佳论文奖、IEEE DSInS会议最佳论文奖等。担任IEEE 智能交通顶会Section Chair,作为Co-PI申请并参与国家级项目3项,并获2024年度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了解更多特刊信息:https://www.mdpi.com/journal/technologies/special_issues/S438UEK28M
期刊主页:https://www.mdpi.com/journal/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期刊介绍
主编:Manoj Gupta,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Singapore
期刊旨在为新兴的科技趋势提供一个交流平台,包括但不限于机器学习、物联网、新兴材料科学、电子技术、辅助技术等领域。
2024 Impact Factor:3.6
2024 CiteScore:8.5
Time to First Decision:21.8 Days
Acceptance to Publication:3.9 Days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6 12: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