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PI开放科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dpi https://www.mdpi.com/

博文

Pharmaceuticals 大麻素对皮肤健康新发现——CBD及其衍生物研究

已有 808 次阅读 2025-2-10 17:11 |个人分类:学术软文|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导读

近年来,随着大麻素在皮肤健康领域的应用逐渐受到关注,科学家们开始深入研究大麻素对皮肤疾病的潜在治疗作用。最新研究表明,大麻素不仅具有抗炎、镇痛等传统功效,还可能通过抑制酪氨酸酶活性来减少黑色素的生成,从而在抗黑色素瘤和美白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然而,大多数研究都是评估大麻提取物、大麻二酚 (CBD) 或四氢大麻酚 (THC) 的药理特性,很少有研究关注大麻中的次要植物大麻素。来自波兰热舒夫信息技术与管理大学和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的学者探索了大麻二酚 (CBD) 和三种次要植物大麻素 (即大麻萜酚 (CBG)、大麻酚 (CBN) 和大麻色素 (CBC)) 的体外抗黑色素瘤、抗黑色素生成和抗酪氨酸酶作用。该研究填补了次要植物大麻素在皮肤相关疾病治疗中的研究空白,为未来的化妆品和药物开发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研究方法

研究人员首先使用中性红摄取 (NRU) 法评估了四种植物大麻素 (CBD、CBC、CBG、CBN) 对几种人类恶性黑色素瘤细胞 (A375、SH-4、G361) 和非癌性皮肤BJ成纤维细胞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四种植物大麻素 (6.25-100 µg/mL) 对A375细胞显示出显著的细胞毒性,但对SH4和G361细胞影响较小。而非癌性皮肤BJ成纤维细胞的活力未受到显著影响。值得注意的是CBN和CBC的IC50值在23-30 µg/mL之间,与5FU相当;CBD和CBG的IC50值约为12 µg/mL,显示出更强的细胞毒性 (表1)。

             

表1. 植物大麻素在恶性黑色素瘤细胞中的IC50值。

1.png

            

通过小鼠黑色素瘤B16F10细胞模型,评估植物大麻素对αMSH诱导的黑色素合成的影响。在2.5 µg/mL浓度下,只有CBD显著减少了αMSH刺激的B16F10细胞的细胞外黑色素含量 (52.49%) (图1)。在5 µg/mL浓度下,CBG和CBN也显示出抑制作用 (分别为29.76%和34.14%)。CBD、CBG和CBN在5 µg/mL浓度下显著减少了细胞内黑色素含量 (分别为67.87%、61.25%和60.59%),而CBC未显示出显著影响。

2.png

图1. 植物大麻素对小鼠黑色素瘤细胞活力的影响。

        

如图2所示,酪氨酸酶活性测定发现CBN、CBC和CBG在100和200 µg/mL浓度下对蘑菇酪氨酸酶显示出抑制活性。CBN在小鼠酪氨酸酶抑制试验中显示出中等活性。这些结果表明,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可能不是αMSH处理的B16F10细胞中黑色素释放和含量减少的主要原因。综上所述,研究方法和试验结果表明,四种植物大麻素对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具有显著的细胞毒性,并能抑制黑色素合成和酪氨酸酶活性,但其具体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3.png

图2. 大麻素对蘑菇酪氨酸酶和鼠酪氨酸酶的影响。

       

研究结果

该研究首次评估了次要大麻素 (CBG、CBN、CBC) 的抗黑色素瘤、抗黑色素生成和抗酪氨酸酶特性,特别是对人类恶性黑色素瘤细胞A375表现出较高的细胞毒性 (IC50值为12.02-25.13 µg/mL)。研究发现,CBG、CBN和CBC能够显著降低在αMSH刺激的鼠黑色素瘤B16F10细胞中的黑色素含量,表明这些次要大麻素具有潜在的护肤应用价值,尤其是在皮肤增白和抗色素沉着产品中。CBN被发现能抑制蘑菇和鼠酪氨酸酶活性,而CBG和CBC则仅对蘑菇酪氨酸酶表现出抑制作用。这种独特的酪氨酸酶抑制活性为开发新的护肤产品提供了科学依据。植物大麻素在调节黑色素生成和酪氨酸酶活性方面显示出潜力,未来可以开发基于这些成分的新型化妆品和药物,用于治疗皮肤相关疾病。当然,未来的研究将不仅限于实验室内的基础研究,还将扩展到临床前和临床试验,以验证这些植物大麻素的潜在应用价值。

         

原文信息:https://www.mdpi.com/2266532

期刊主页:https://www.mdpi.com/journal/pharmaceuticals

        

Pharmaceuticals 期刊介绍

主编:Amélia Pilar Rauter, Universidade de Lisboa, Portugal

期刊主题涵盖了药物化学、药理学、生物制药、药物递送、药物控释、药物制剂、天然产物、药代动力学和纳米医学等。

2023 Impact Factor:4.3  

2023 CiteScore:6.1

Time to First Decision:13.9 Days

Acceptance to Publication:3.4 Days

尾图1.jpg

尾图2.jpg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16770-1472412.html

上一篇:Nutrients:一种以L-苏糖酸镁为基础的配方食品改善健康中国成年人认知功能的研究
下一篇:JMSE:鲁东大学胡鑫教授创建特刊——船舶推进系统的控制与优化
收藏 IP: 116.211.5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7 13: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