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Ai Publishing 植根中国 影响 ...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aipublishing

博文

Risk Sciences | 李稻葵教授谈中国经济金融的风险管理与改革:从短期应对到中长期再平衡

已有 561 次阅读 2025-8-19 10:45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image.png

李稻葵教授谈

中国经济金融的风险管理与改革:

从短期应对到中长期再平衡

在规划周期转换、外部不确定性抬头的当下,如何以可验证的事实和可操作的机制识别、隔离、化解经济与金融风险,已成为理解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取向的关键。近年的一系列高层会议显示,政策焦点正由单纯稳增长,转向对结构性矛盾的系统治理。2024年12月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以更为主动有力的宏观政策扩大内需,稳定房地产与资本市场,为“十五五”开局夯实基础。应Risk Sciences邀请,经济学家李稻葵教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经济金融风险进行了系统研判,并提出其认为具有可操作性的改革方案。

目前中国的经济金融风险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短期的“救火”风险和长期的系统性风险,清晰地识别和理解这些类别,对于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至关重要。

Part.1

短期“救火型”与长期“万吨巨轮式”风险

图片

短期“救火型”风险具有突发、易变和强传染的特征,金融体系对此高度敏感。在国内情境下,压力集中体现在房地产与金融的耦合脆弱性。自2024年8月起,相关压力明显上行: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商品房销售额在2024年降至9.68万亿元,回到约2015年的水平;融创、万科、碧桂园等龙头房企承受叠加的流动性与信用压力,三、四线城市项目推进尤为困难。如果将这一过程简单理解为“住房市场的周期波动”,就会忽视其显著的金融化属性及其外溢效应。长期依赖预售与高杠杆的融资结构,在增长放缓与信心转弱时更容易出现脆性断裂;一旦外部环境或预期逆转,开发商与资金供给方的风险偏好迅速回撤,信用收缩沿金融渠道形成链式反应,进而危及系统稳定。识别与处置的迟滞,还可能通过预期渠道传导至汇率层面,阶段性加大人民币的贬值压力。由此可见,“及时性”与“协同性”不仅是技术要求,更是阻断“局部扰动”向“系统性冲击”演化的制度关口。

长期“万吨巨轮式”风险的显著特征是隐匿累积与阈值式爆发,其关键点主要在地方政府债务与经济结构失衡。前者方面,各类测算显示地方政府债务约为GDP的70%~90%,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总量约110万亿元。在土地出让收入显著下行的背景下,以短期商业融资支持长期基础设施的期限错配难以为继,再融资与现金流缺口同步抬升,财政可持续性与金融稳定性的边界随之收紧。后者方面,生产导向的税制激励与绩效考核,使地方治理更易“重生产、轻消费”,不仅压制了居民消费意愿与能力,也在生产端诱发过度竞争与资源错配。消费侧的薄弱削弱了内需这一稳定器,产出扩张向收入与福利提升的传导效率随之降低,宏观再平衡因体制与激励的双重约束而推进艰难。

Part.2

改革展望

图片

针对“救火型”风险,应将稳金融置于优先序列,构建跨部门、跨层级的快速响应与协同处置机制,形成“预警—研判—处置—评估”的闭环。高层级协调平台的常态化运转、压力测试与情景推演的制度化安排,有助于缩短政策时滞、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误判;统一的信息披露口径与沟通节奏,有利于稳定预期、抑制羊群效应。在工具组合上,强调时间约束与目标清晰:保障在建项目资金闭环,推动存量债务的市场化重组,对按揭与公募产品实施有效的风险隔离,并配合针对性的预期管理,避免情绪与流动性发生负向共振。

面向“万吨巨轮式”风险,关键在于重塑财政与债务的期限结构,使融资工具与项目周期匹配,平滑再融资与兑付高峰。扩大中长期地方债发行并推进市场化重组,在较高国民储蓄率与国有资产统筹管理的支撑下,可在不削弱预算约束的前提下,保障公共投资的连续性与效率。同时,提升资金使用透明度与外部监督强度势在必行,通过跟踪审计、红线预警与绩效评估,抑制隐性化与“名次竞争”导致的债务再扩张。为纠正生产—消费的结构性失衡,还需同步优化税制与治理激励:按照“目的地原则”调整增值税分享机制,适度向消费发生地倾斜,并建立以消费规模与增速为核心的动态评估与调整机制,强化地方促进消费的内在动因。绩效考核应由“增产增投”转向“增收扩消提质”,将居民收入提升、消费扩张和公共服务供给效率纳入关键指标,并与资源配置和干部激励形成闭环约束。通过完善数据监测、定期评估与滚动优化,使治理目标与市场行为在一致性预期下逐步收敛,带动生产结构、需求结构与财政金融结构的协同再平衡。

引用本文

Chen, Y., Feng, R., & Li, D. D. (2025). China’s Economic and Financial Risks and the Prospect of Reforms: An Interview with David Daokui Li, Risk Sciences, 100025.

采访人物

image.png

李稻葵,清华大学社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政府与市场经济学国际学会会长,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创始院长。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学术顾问,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同时担任中德经济顾问委员会顾问委员。曾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委员,曾担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留美学会会长,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首任首席经济学家。作为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他长期从事政府与市场经济学、比较经济制度、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研究,致力于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研究相关的现代经济学理论。

李稻葵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首届本科毕业生,1992年获得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美国密歇根大学经济系,曾任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国家研究员、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顾问。

期刊简介image.png

Risk Sciences 是由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与科爱公司共同创办的国际学术期刊。创立于2024年,旨在发表和推动多领域新兴风险与颠覆性科技的学术研究和行业实践,包括经济、金融、管理、农业、工程、环境、健康、公共卫生、公共管理、法律、自然科学等领域。该期刊是亚洲地区首次建立风险相关交叉学科领域的综合性学术平台。

风险科学包含研究来自各行各业与社会的风险与不确定性的识别、量化、分析、交流和治理的多学科领域。在人类文明进入高度复杂性的当代,风险科学成为快速发展的新交叉领域。Risk Sciences 致力于成为促进相关多领域的协同发展与融合创新的顶级国际学术平台。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96796-1498254.html

上一篇:「好文分享」华南理工大学武书彬团队:基于低共熔溶剂体系木质素分级和热化学增值的绿色策略
下一篇:哥伦比亚大学Chang H. Lee团队:生物活性支架与微精确时空传输和体内降解跟踪相结合,用于复杂组织再生 | ER
收藏 IP: 223.104.22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22 03: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