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Ai Publishing 植根中国 影响 ...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aipublishing

博文

SMHS:上下肢运动性疲劳对大脑影响的差异 精选

已有 4054 次阅读 2025-3-10 11:30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运动性疲劳(Exercise-Induced Fatigue)是制约运动表现的核心因素,其发生机制涉及中枢神经系统调控与外周肌肉代谢的双重作用。近年研究发现,不同肢体疲劳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首次通过随机对照实验,对比分析上肢与下肢递增负荷运动诱导疲劳后,大脑前额叶-运动皮层网络的氧合水平及功能连接特征。

image.png

研究方法

受试者纳入60名健康人(年龄23.2±2.8岁,BMI 22.3±3.1kg/m²),随机分为:上肢疲劳组(ULEF):使用上肢功率自行车进行递增负荷测试(起始负荷0kg,每分钟增加0.2kg);下肢疲劳组(LLEF):使用下肢功率自行车进行递增负荷测试(起始负荷0W,每分钟增加25W)。

数据采集使用NIRScout fNIRS监测运动前后静息态下大脑前额叶和运动皮层的氧合血红蛋白(HbO₂)浓度变化。覆盖区域包括初级运动皮层(M1)、辅助运动皮层(SMA)、背外侧前额叶(DLPFC)、腹外侧前额叶(VLPFC)、额极(FPA)、眶额区(OFA)。

研究结果

1. 生理指标对比

下肢疲劳组持续时间更长、心率更高,反映更大的肌肉代谢需求。

2. 大脑氧合水平变化

  • 共同特征:两组运动后HbO₂浓度均显著下降,证实运动性疲劳的中枢氧代谢抑制效应。

  • 特异性表现:上肢疲劳:左初级运动皮层(LM1)、双侧背外侧前额叶(DLPFC)、右额极(RFPA)氧合水平下降;下肢疲劳:仅左辅助运动皮层(LPM)、双侧DLPFC氧合降低。

3. 功能连接重构特征

  • 上肢疲劳组:运动皮层内部连接强度下降;额颞网络(DLPFC-FPA)功能连接降低;出现跨半球连接下降(如右腹外侧前额叶与左腹外侧前额叶相关性下降)。

image.png

图(A):上肢疲劳前;图(B):上肢疲劳后;图(C):相关脑区功能强度差异t值。红色下降,蓝色上升;图(D):t值对应的显著性p值。蓝色是矫正后显著。

  • 下肢疲劳组:未发现显著功能连接变化。

讨 论

  1. 神经递质失衡:上肢疲劳加速谷氨酸能神经传递耗竭,抑制前扣带回-运动皮层通路。

2.能量代谢差异:上肢单位能耗更高(35.7±4.2 kcal/min vs 下肢28.3±3.6 kcal/min),加剧局部脑区葡萄糖竞争。

3.中枢调控策略:上肢运动依赖前额叶精细调控,认知资源耗竭引发代偿性抑制。

研究局限与展望

本研究的局限仅观测急性疲劳效应,未追踪恢复期动态变化;未结合行为学数据。未来方向可结合EEG-fNIRS多模态成像,建立运动性疲劳的时空演变模型。总结而言,上肢疲劳通过削弱大脑运动-前额叶网络功能连接显著影响中枢调控,而下肢疲劳主要表现为局部氧代谢抑制,这一发现为针对性训练和疲劳管理提供了新视角。本研究成果“The characteristics of cerebral cortical oxygenation levels and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under upper and lower limb exercise-induced fatigue”来自上海体育大学运动健康学院黄灵燕副教授团队,最新发表在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会刊《运动医学与健康科学(英文)》(Sports Medicine and health Science)上。

原始文献:

Feng Li, Yajie Wang, Xinyi Wang, Jiawei Bi, Ye Luo, Lingyan Hua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erebral cortical oxygenation levels and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under upper and lower limb exercise-induced fatigue[J].

Sports Medicine and Health Science,2025,In Press.

https://doi.org/10.1016/j.smhs.2025.01.009. image.png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96796-1476776.html

上一篇:Wearable Electronics┃用于电生理监测的高弹、透气性液态金属-铁纤维垫导体
下一篇:Food Physics论文推荐┃小麦挤压加工技术:优化工艺参数、增强营养保留与推动产品创新
收藏 IP: 124.17.26.*| 热度|

2 许培扬 孙君志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6 10: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