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闻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vhere

博文

一个实例:模糊不清晰的知识信念,也能导致创新

已有 607 次阅读 2025-4-2 14:59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图1:2025年,一位公共号作者(AI阿丘)分享如何利用AI对文学小说作品进行“情绪曲线分析”。

图2:2015年,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文《情绪曲线在用户体验中的应用研究》中,提出的“基于情绪的用户体验评价模型”。

图3:2015年,我发表的小论文《从情报角度看热门新闻事件》中,呈现的“信息可视化分析”。

目前看来,图1-3的思想原型应是20世纪60年代的库伯勒-罗斯变化曲线(Kubler-Ross change curve)。但是,图1-3都没有提及这个原型。图1网文没有引文;图2主要引用2005-2010年的外国文献;图3,我根本就没有引用任何相关文献。

现在回想,当时的我,根本不知道库伯勒,只是偶然获取过一个二手知识:某文献中,我看到文献作者提及有外国心理学家研究了“人在获悉患癌后,发生了五阶段心理变化”。整个二手知识是非常模糊的,当时没有看过库伯勒-罗斯变化曲线的图像,也不知道这个心理学家就是库伯勒,更不知道还有“情绪曲线”这个术语,只是碎片记住了:有学者研究了、癌症、情绪、阶段变化。这种知识信念促使我在2015年的情报分析中,凭借自己领悟,绘制了图3中“信息可视化图”。

------

启示:知识信念是人们在特定环境中长久浸渍有意无意中接受的知识态度,它们可能是缺少辩护、不完备、没有经验基础、甚至没有指称的碎片化认识。但是,它们提供“可以这么试试”的底气和“这么试试没错”的力量,它们帮助主体摆脱无限制的自由,为主体创造活动提供信心。(我的博士论文《方法结构分析理论研究》)

知识信念,应当属于科学哲学/认知科学中的一种“隐喻”机制。

------

图3的创新过程,可以综合认知心理学的图式理论(Schema Theory)进一步解释:个体(我)在长期经验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心理结构或知识框架用于组织和解释信息。(比如我,情报学的,很容易戴上“文献计量”的眼镜看世界)。

图式就像大脑中的“模板”或“蓝图”,帮助我们理解世界、预测事件并指导行为。当我以情报学思维看研究对象,就:①促使我冒出个念头,想对情绪信息进行可视化,②大脑中的碎片知识(关键词:有学者研究了、癌症、情绪、阶段变化)发挥知识信念作用,告诉我:这么做是可以的。最终,我形成了图3。

1111.jpg2222.png

3333.png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75429-1480394.html

上一篇:毕业找工作。想教青少年现代逻辑和认识论哲学
下一篇:图情人的书评:《管理研究方法论(第3版)》
收藏 IP: 121.229.141.*| 热度|

4 郑永军 许培扬 王涛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5-3 09: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