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父母将苏菲(Sophie)理解为希腊语“智慧”或者“爱智慧”(即哲学,philosophy),这是一本适合12-15岁青少年智慧/哲学启蒙的优秀读物,由于女生主角和细腻文笔缘故,我猜想女孩子更容易读下去。这本书约有10%的可能性,让孩子妥善保存“追求真”的好奇心,甚至激活孩子反思的能力、创造的能力。阅读的副产品还有:反诈、拒绝早恋和迷信、反教条等。如果父母有哲学修养,能像书中少校对席德、阿尔伯特对苏菲那样积极参与启蒙,这种可能性会大幅度提高。
我认为,这些能力对于未来AI时代的中国孩子,非常重要。
放弃天性
好奇是人类的天性。每个人年幼时期都思考过“世界为何如此”之类的问题。“天为什么是蓝的”,这是自然科学问题,对应了《十万个为什么》,然而,更多的为什么属于哲学和社会科学范畴,比如书中苏菲被神秘信件问及的第一个问题:你是谁?
面对“你是谁”这类宏大问题,一些父母会和苏菲母亲一样哑然失笑,又或,觉得孩子精神不正常。没错,就像书中写的:大人们总是将这个世界视为理所当然的存在,任由自己陷入柴米油烟的生活中而浑然不知。大人们将这种态度传递给孩子们,推动孩子和自己一样,好奇心逐渐变质,从“追求真”的好奇心一步步退化为“关注新奇”的好奇心(海德格尔的常人),最终,简单化到“追逐感官刺激”。
父母为何督促孩子放弃“追求真”的好奇心
原因有方方面面。在中国,可能性有三个。
第一种,中国“哲学”鼓励人致力追求人生问题的解决,敦促人们放弃与安生立命主线任务没什么关系的好奇心,没错,这种好奇心只会影响孩子拔剑的速度。(中国哲学算不算philosophy,这是未决的学术问题)
第二种,以指定大纲和预设标准答案为特征的应试教育(符合论教育),它通过大纲圈定孩子应当的兴趣,用标准答案逼孩子去符合,两者担保孩子避免”走弯路“,并督促孩子不断强化专家认为”对社会有用“的技能技术。孩子通过习题训练,成为社会的螺丝钉,成为优质“劳动力”。
第三种,武断的父母认为教育就是控制。当父母不知如何回答问题、没有精力回答问题、不应该回答问题(例如性教育),那孩子就不应该有好奇心,用回避机制阻断好奇心。
总的来说,他们总是试图告诉自己的孩子:思考世界不是你们目前的任务,我们可能也没有能力思考世界,那些都是专家的任务,听话就行。
不积极引导好奇心的可能结果
但就像杜威的《确定性的寻求》,人类另一个天性是:总是想寻求解释。孩子总会自行处理那无处安置的好奇心。就像书中提及的:投身占星术,星座学,购买”招魂术“的书(书中席德14岁时),或者与异性朋友抓紧进入成人世界(嵌套故事中的乔安和杰瑞米)。
AI时代,需要反思和创造的能力
我在一篇文章中曾讨论过,AI时代我们可能要重新定义“劳动”的分类:提供体力劳动、为他人提供情绪价值、提供理性劳动、提供创造。很显然,AI重创的是理性劳动,没有创造的能力,孩子恐怕终究要为他人提供情绪价值甚至是提供体力劳动。更加市侩的说法是:没有创造的能力,就没有人生的可能性,“一眼望到到头的人生”不仅是第一视角也是第三视角。被他人看透的人生,丧失可能性的人生,首先别人不会怕,其次很有可能被他人和世界所拿捏。
在我个人看来,一个人能开“创造”的能力,有很多联系紧密的前提要件。如果借四因说,简略的概括为:
动力因,这个人保存了“追求真”的好奇心,而不是“追逐感官刺激”的庸俗好奇心。“追求真”给这个人动力和勇气去挑战陈旧观念;目的因,这个人内化了“去存在”的人生追求,而不是中国传统的“去生存”:追求活下去、繁衍、一劳永逸;形式因,这个人习得创造的方法,只能来自哲学思想史运动提供的启发,如何澄清观念、建构意义、捍卫自由,只有哲学提供具体方法;质料因,是形形色色的哲学思想资源。就像:任何科学理论都有其哲学基础,没有哲学如何创造新科学理论呢?
上述都与西方哲学有关,所以,哲学也叫爱智慧。
关于书本身
作者展现了非凡的写作技巧,巧妙的将哲学与故事联系起来,就我个人阅读体验而言:初始像个侦探故事,之后像启示录故事,甚至有一点点惊悚意味,后来又回归家庭故事,最后一页又走向奇幻。作者充分调动读者的好奇心,保证了读者能够完整吸收以乏味著称的哲学史内容。
关于阅读难度
作者的写作目的在P519中写清了:高中教师在挪威图书馆中,没有找到适合年轻人看的哲学书。因此本书的阅读难度为1;哲学史家撰写的西方哲学史,难度为2(比如弗兰克梯利的西方哲学史);哲学家写的西方哲学史,难度为3(比如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探讨具体哲学问题的哲学家专著,难度为3-10。
补充:为什么能预防早恋
我不反对年轻人早恋,谁不早恋呢?反对的是年轻人在没有充分准备好的阶段,过于仓促的和义无反顾地投身生活世界,斩断了人生的可能性。
增加哲学修养,会让孩子见识过更深邃的问题,从而使孩子见识和认识极大提升,由此看不上那些肤浅单薄的灵魂,从而与普通孩子拉开距离。好看的异性,依旧能够吸引孩子关注的目光,但是三言两语的交流,就会产生“蛙化现象”(请百度,近两年的流行语,指突然失去了继续和对方交往下去的兴趣,甚至觉得对方恶心的现象。)
相信我,见识过哲学的孩子,就像周游过智慧的列国,很难被平凡的人/事的打动。比如,侃侃而谈的文学青年,如果孩子清晰知道文学青年的观点只是对某个哲学家某个观念拙劣模仿的影子,甚至利用现代逻辑发现谈话中的内部矛盾,就像看待卖弄A货的朋友一样,文学青年掉价很厉害的。
补充:我对作者唯一的不满
我看中的现代逻辑、语言哲学、分析哲学,作者只用P465一句话进行了描述:...另外一个就是所谓的“分析哲学”或“逻辑实验主义...没了!
弗雷格及其现代逻辑,可是人类智慧的三重力量(哲学、逻辑、数学)唯一交汇点啊!算了,可以理解,哈哈
最后,如标题
希望所有年轻父母:应送12-15岁孩子一本《苏菲的世界》,并对由此产生的可能后果(比如问奇奇怪怪的问题),保持宽容,有可能的情况下创造一些学习条件和机会(比如购买更多哲学书籍,真的不贵,《苏菲世界》500多页也才20块)。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6 10: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