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s://doi.org/10.1016/j.gce.2025.05.009
扫码或复制链接获取原文
1. 文章导读
温室气体CO2的捕获与资源化利用是解决气候危机和能源危机的关键策略之一。其中,CO2与环氧化物通过原子经济性反应合成环状碳酸酯,因其条件温和、原子利用率高、产物应用广泛(如锂电池电解液、聚合物单体),被视为极具潜力的绿色化学路径。然而,高效、稳定且可工业化的催化剂与工艺设计仍面临巨大挑战。西安交通大学常春然教授团队近期在Green Chemical Engineering (GreenChE)上发表了题为“Synthesis of cyclic carbonates by CO2 cycloaddition with epoxides: recent advances, challenges and perspectives”的综述文章,系统梳理了该领域的最新进展、核心挑战与未来方向,特别强调了“捕集-转化”一体化双功能催化剂和新型反应器设计的关键作用。
图1. CO2环加成反应的最新进展、核心挑战与未来方向。
2. 内容概述
(1)反应机理深度解析
文章精炼了反应的三种主要活化机制:环氧化物活化(最常见,决速步为开环)、CO2活化和双活化机制。明确指出环氧化物的开环步骤通常是整个反应的决速步,降低其能垒是提升效率的关键。
图2. 离子液体的常见阴阳离子种类。
(2)催化剂体系全景评述
均相催化剂: 离子液体(ILs, 可调性强)、金属-Salen络合物(活性高,金属中心可调)、无机金属盐(如卤化物,依赖阴离子亲核性)等展现了优异的活性,但面临回收困难和规模化挑战。
多相催化剂(重点与突破): 多相催化剂是近年来研究热点,其具有易分离、可回收、稳定性好等特性。文章详细评述了多种热门材料:① 金属有机框架(MOFs)具有结构可设计、比表面积大、活性位点明确(如Lewis酸金属节点)的特点,通过功能化(如引入氨基、硼)或构建复合材料(如MOF/气凝胶、Salen@MOF)可显著提升其活性和稳定性。② 受阻路易斯酸碱对(FLPs) 设计被证明能高效协同活化底物。③ 卟啉聚合物具有密集的金属活性位点(如Zn, Co)和良好的可修饰性,在光/热催化中表现优异。④ 超薄结构、单原子位点设计促进了传质和电荷转移。⑤ 沸石咪唑酯骨架(ZIFs)表面富含缺陷位点,具有良好的CO2富集能力。⑥ 高熵ZIFs(HE-ZIFs) 利用多种金属的协同效应提升性能。⑦ 多孔有机聚合物(POPs)和共价有机框架(COFs)的孔道与功能基团可精准设计,利于底物扩散与活化。⑧ 引入柔性离子聚合物或构建核壳结构(如M@COF)可增强协同催化。⑨ 离子交联聚合物(如HIPs, HCPs)可结合离子液体和多孔聚合物优势,具有超高离子密度,是高效催化CO2(甚至模拟烟道气)环加成的有力候选者。⑩ 固载化离子液体可通过化学键合(稳定性好)、封装、聚合(如聚离子液体PILs)等方式将ILs“锚定”在载体(如MOFs、SBA-15、壳聚糖和GO)上,兼具ILs的高活性和多相易分离性。此外,“受阻离子对”(FIPs) 概念(即通过空间位阻减弱阴阳离子作用,提升阴离子亲核性)被提出作为提升性能的新思路。
其他催化剂: 金属氧化物/碱(常需助催化剂或外场激发)、碳材料(如GO, 生物炭)以及多孔硅材料等的研究进展也被涵盖。
(3)反应器技术与过程强化
本文对比了间歇式高压反应釜(操作简单但传质传热受限)、连续流反应器(如固定床,接触效率高,易于放大)和微通道反应器(超高比表面积,传质传热效率最优,TOF可达14,000 h−1,远高于间歇反应器的60 h−1)。此外,强调了高效反应器设计(尤其是微通道固定床反应器)对克服气-液-固三相反应传质瓶颈、实现连续化和绿色化生产至关重要。
图3. 微反应器装置示意图。
(4)关键挑战与前瞻策略
当前多相催化剂性能(尤其在温和条件下)和长期稳定性仍不足。文章提出未来设计应聚焦以下几个方面:① FLPs结构设计: 精确调控Lewis酸/碱位点距离,协同活化CO-2和环氧化物。② FIPs结构设计: 通过引入空间位阻优化离子对相互作用,增强阴离子开环能力。③ “捕集-转化”一体化: 开发能在温和条件(25°C, 1 atm)下选择性吸附低浓度CO2源(工业烟气/空气)并原位催化转化为环状碳酸酯的双功能材料,避免中间分离步骤,大幅降低能耗与成本。④ 绿色与可扩展性: 呼吁关注催化剂合成过程的绿色性(避免有毒昂贵原料/复杂工艺)和规模化潜力。评估性能时应考虑易于工业化的条件(而非仅追求最高收率下的苛刻条件)和单位质量催化剂的有效活性组分比例。⑤ 产学研协同: 加强实验室研究与化学/工艺工程师的合作,在催化剂设计早期就考虑工业可行性(合成成本、设备兼容性、生命周期评估),加速技术落地。
3. 总结与展望
本综述系统梳理了CO2与环氧化物环加成合成环状碳酸酯领域在机理理解、催化剂创新(特别是高性能多相催化剂)以及反应器设计方面的最新进展,并清晰指明了当前面临的核心挑战和具有前瞻性的解决方案(如双功能FLPs/FIPs催化剂设计、微反应器应用和绿色可扩展性关注)。文章为开发下一代高效、稳定、可工业化的“碳捕集-利用”(CCU)集成技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蓝图,对推动CO2资源化利用、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4. 作者简介
常春然 教授
常春然,西安交通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与能源、环保相关的催化新材料的设计与构建、多相催化反应机理、以及绿色催化反应体系开发等方面的研究, 主要聚焦于煤基高端化学品开发、天然气/页岩气转化、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等反应过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青年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应急管理项目等5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子课题1项、横向课题5项。在Nat. Catal., Nat. Nanotechnol., Nat. Commun.,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论文总引用次数9000余次, H-因子为39。荣获陕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中国稀土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分别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陕西省青年拔尖人才、陕西省科技新星、陕西省青年杰出人才、陕西省青年人才托举计划、王宽诚青年学者、西安交通大学十大学术新人等人才计划。目前担任中国能源学会专委会委员,陕西省煤炭标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榆林学院校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Frontiers in Catalysis》副主编、《Chinese Chemical Letters》、《国家科学进展》、《物理化学学报》等多个期刊的青年编委。
更多详情见课题组主页:https://gr.xjtu.edu.cn/en/web/changcr。
撰稿:原文作者
编辑:GreenChE编辑部
期刊简介
Green Chemical Engineering(GreenChE)于2019年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2020年9月正式创刊,最新影响因子7.6,位列Q1区,最新CiteScore为15.5,目前已被ESCI、EI、DOAJ、Scopus和CSCD等多个权威数据库收录。GreenChE以绿色化工为学科基础,聚焦"绿色",立足"工程" ,注重绿色化学、绿色化工及其交叉领域的前沿问题,紧紧围绕低碳化、清洁化和节能化的发展要求。目前是对读者和作者双向免费的开源期刊。
竭诚欢迎各位老师同学积极投稿!
E-mail: gce@ipe.ac.cn
Tel: 86-10-82544856
Web: http://www.keaipublishing.com/gce
微信公众号: GreenChemEng
Twitter: GreenChE
Facebook: Journal Greenche
科学网: GreenChE
关注我们,获取最新绿色化学工程资讯。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9-7 03: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