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某,女性,42岁,编辑,就诊时间:2018年3月11日,主诉:干咳反复发作3年。患者3年前因感冒后出现咳嗽,初起有少量白痰,后转为干咳无痰。期间多次求医,服用多种抗生素及止咳药,效果不显。咳嗽每于秋季加重,夜间为甚,咽干喉痒,咳嗽剧烈时伴胸胁隐痛。近1月来因工作劳累,咳嗽加重,夜间尤甚,影响睡眠,伴有声音嘶哑,口干欲饮,大便偏干。既往有过敏性鼻炎史。
刻诊:面色偏红,形体偏瘦,语声稍嘶哑。咽部充血,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双肺听诊呼吸音稍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舌质红,苔薄黄少津,脉细数。胸部X线片发现双肺纹理稍增粗,肺功能检查正常。
赵汉青教授接诊本案患者后,进行了详尽的辨证分析,指出干咳虽症在肺系,但其根本在于肺之阴津亏耗。患者病起于感冒之后,余邪未清,化热伤肺。病程三年,久咳伤肺,肺阴耗损,虚火内炽。每于秋季加重,因秋令燥气主令,同气相求,更伤肺津。近期工作劳累,耗气伤阴,故症状加重,治宜清热润肺,化痰止咳,处方:
生地黄15g 石膏20g(先煎) 麻黄6g 杏仁10g
淡竹茹10g 升麻6g 羚羊角粉1g(冲服)
芒硝6g 赤蜜15g(兑服) 北沙参15g 麦冬12g
川贝粉2g(冲服) 甘草6g
7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温服。
二诊(3月18日):服药7剂后,患者干咳明显减轻,夜间已能安睡,咽干喉痒改善,声音嘶哑好转。舌红,苔薄白,脉细。药已对症,肺热渐清,津液初复。守方加减:原方去芒硝,麻黄,石膏,加天花粉12g、玉竹12g,继进14剂。
三诊(4月1日):患者咳嗽基本控制,诸症悉平,无咳嗽,纳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和缓。嘱其注意饮食调摄,建议秋季服用秋梨膏。
【按语】
干咳久治不愈,属中医“久咳“、“干咳“范畴,病位在肺,涉及脾、肾。病机核心为肺燥津伤,阴虚火旺。肺为娇脏,喜润恶燥,主宣发肃降。肺阴不足,虚火内炽,灼伤肺络,故见干咳无痰;肺失濡润,宣降失常,故咳势剧烈;喉为肺之门户,肺阴亏虚,不能上濡于喉,故见咽干喉痒、声音嘶哑。病性属本虚标实,肺阴亏虚为本,虚火内炽为标。《备急千金要方》中已有对肺热咳嗽的详细论述,如“治肺热言音喘息短气好唾脓血方“等,由生地黄、石膏、麻黄、杏仁、淡竹茹、升麻、羚羊角、芒消、赤蜜组成 。赵汉青教授深谙方义,本案中巧妙化裁,取生地黄、石膏清热泻火,滋阴润燥;麻黄、杏仁宣肺平喘,止咳化痰;淡竹茹、升麻清热解毒,利咽止痛;羚羊角平肝熄风,清热镇咳;芒消泻热通便,使肺热从下而泄;赤蜜润肺止咳,调和药性。更加北沙参、麦冬增强养阴润肺之力;川贝母润肺化痰止咳。全方共奏清热润肺、化痰止咳之功。
本医案基于真实中医病案编撰,旨在展示赵汉青教授治疗急危重症的经验思路。实际临床应用应在医师指导下进行,不可盲目自行用药。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16 23: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