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某,女性,22岁,大学生,就诊时间:2024年8月4日,主诉:面部反复痤疮加重2年。患者7年前开始面部出现痤疮,初起为额头部位少量丘疹,后逐渐蔓延至双颊、下颌部。皮损时轻时重,每于经前期、熬夜或进食寒凉食物后加重。近2年来因学习压力大、频繁熬夜,面部痤疮明显加重,新发皮损不断出现,部分形成结节、囊肿,触之疼痛。曾自行使用多种祛痘护肤品及外用药物,效果不佳,遂来赵汉青教授处求治。
刻诊:面部油脂分泌较多,双颊、下颌部密集分布红色丘疹、脓疱,夹杂数个暗红色结节,部分脓疱有白色脓头,周围皮肤红肿。患者手足不温,畏寒,食冷易腹泻,月经后期,量少色暗,伴有血块及痛经,带下清稀。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腻微黄,脉沉细。
赵汉青教授认为,痤疮病机复杂,不能简单归类为热证,临床有相当部分患者属寒热错杂、本虚标实之证。本案患者病程二年,脾肾阳虚,寒湿内停,郁久化热,上蒸于面为主要病机。脾肾阳虚,不能温运水湿,寒湿内停,阻滞气机,郁而化热,上蒸头面,发为痤疮;寒湿阻滞气血,日久成瘀,故见结节、囊肿。故治疗当以温阳健脾治其本,清热散结治其标,处方
薏苡仁30g 制附子9g(先煎) 败酱草15g 苍术12g
黄柏9g 茯苓15g 丹参15g 当归12g
川芎9g 白芷9g 甘草6g
7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温服。
二诊(8月11日):服药7剂后,患者面部新发痤疮减少,原有脓疱、结节缩小,红肿减轻,疼痛缓解。手足较前温暖,舌淡胖,苔白微腻,脉沉细。药已对症,阳虚渐复,寒湿渐化。守方加减:原方制附子增至12g,加桂枝9g,继进14剂。
三诊(8月25日):患者面部痤疮大部分消退,仅留少量淡红色丘疹,结节明显软化缩小,无新发脓疱。手足温,畏寒减轻,食欲改善。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考虑阳虚已复,寒湿已化,余热未清,调整处方以温补脾肾,清解余邪为主巩固疗效,调整处方:
薏苡仁20g 制附子6g(先煎) 败酱草12g 茯苓15g
丹参12g 当归12g 白芍12g 白术12g
白芷9g 甘草6g
14剂,水煎服。
四诊(9月8日):患者面部痤疮基本消退,仅留淡褐色色素沉着,无新发皮损。手足温暖,纳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和缓。值月经来潮,自述经量较前增多,血块减少,痛经减轻。嘱其注意饮食调摄,避寒就温,后续换方治疗它病。
【按语】
痤疮一症,传统多从肺经风热、肠胃湿热或痰瘀互结论治。赵汉青教授接诊本案患者后,进行了详尽的辨证分析,指出痤疮虽病在皮毛,但其根本在于脏腑功能失调。首先,从病因病程辨析:患者为青年女性,痤疮反复发作二年,病程较长,久病多虚。每于经前期、熬夜或进食寒凉后加重,此为中阳不足,运化无力之象。阳虚不能温煦四肢,故见手足不温、畏寒;脾虚失运,故食冷易腹泻;寒湿下注,故带下清稀。其次,从症状体征辨析:患者面部虽有红色丘疹、脓疱等热象,然整体表现为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腻等阳虚寒湿之候,形成寒热错杂、本虚标实之证。月经后期、量少色暗、有血块、痛经,此为寒凝血瘀,冲任不畅所致。进而,从病机病势辨析:本病病位在脾、肾,涉及于肝。病机核心为脾肾阳虚,寒湿内停,郁久化热,上蒸于面。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湿;肾为先天之本,主温煦全身。脾肾阳虚,水湿不化,寒湿内停,郁久化热,上蒸头面,发为痤疮;寒湿阻滞气血,日久成瘀,故见结节、囊肿。病性属本虚标实,脾肾阳虚为本,寒湿郁热为标。最后,四诊合参,本病当属阳虚寒湿,郁热瘀结之证。治疗当以温阳健脾,清热散结为法,方选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味。
薏苡附子败酱散源自《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原文曰:“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 赵汉青教授深谙方义,本案中巧妙化裁,取附子大辛大热,温肾暖脾,散寒除湿;薏苡仁甘淡微寒,健脾渗湿,清热排脓;败酱草辛苦微寒,清热解毒,消痈排脓,活血止痛。三药相伍,温清并用,攻补兼施,正合本病寒热错杂、本虚标实之病机。
温清并行是赵教授的重要学术特色。他强调,治疗寒热错杂之证,当寒温并用,攻补兼施,不可偏执一端。薏苡附子败酱散中附子大辛大热,温阳散寒;薏苡仁甘淡微寒,健脾渗湿,清热排脓;败酱草辛苦微寒,清热解毒,消痈排脓。三药相伍,温阳而不助火,清热而不伤阳,正合本病病机。有医家应用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辨证属寒湿郁久化热,湿热蕴结肌肤的痤疮,取得了良好效果。
本医案基于真实中医病案编撰,旨在展示赵汉青教授治疗急危重症的经验思路。实际临床应用应在医师指导下进行,不可盲目自行用药。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13 01: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