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某,女性,32岁,职员,就诊时间:2024年10月20日,主诉:右肩关节反复脱位3年。患者3年前因提重物不慎导致右肩关节初次脱位,经手法复位后好转。此后右肩关节反复脱位,最初多日发作1次,逐渐加重,现几乎每日发作。每因说话声大、举手板书或轻微扭伤即发生脱位,患者已学会自行复位,但严重影响工作与日常生活。伴有面色微黄,头昏,乏力,易疲劳,夜间多梦,纳少,二便正常,月经提前,经期延长,血量少,色淡,舌瘦、苔薄白,脉虚。
赵汉青教授接诊后认为,习惯性脱臼病机复杂,虽传统多从肝肾虚损,气血不足论治,然临床有相当部分患者属脾胃气虚,清阳下陷之证。本案患者病程三年,脾胃气虚,清阳下陷,筋肉失养为主要病机。脾主肌肉,脾气虚则肌肉松弛,不能固定关节;清阳下陷则升提无力,固摄无权,故关节易脱位;气血生化不足,筋肉失养,故关节囊松弛,盂唇损伤。故治疗当以补中益气治其本,升阳举陷治其标,处方:
黄芪30g 党参20g 炒白术15g 当归15g
陈皮10g 升麻10g 柴胡8g 炙甘草4g
炒香附10g 石菖蒲15g 杜仲15g 续断12g
骨碎补12g
7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温服,建议每日艾灸关节处半小时。
二诊(10月27日):服药7剂后,患者自觉乏力减轻,食欲改善,右肩关节脱位频率减少,每周发作2-3次。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药已对症,气虚渐复,清阳得升。守方加减:原方加桑寄生15g、五加皮12g,继进14剂。
三诊(11月10日):患者精神转佳,面色稍显红润,右肩关节脱位进一步减少,每周仅发作1次,且轻微外力下不再脱位,头昏乏力明显改善。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有力,上方加杜仲12g、续断12g、桑寄生15g、熟地黄30g,14剂,水煎服。
四诊(11月24日):患者诸症悉平,右肩关节稳定,一个月来未再发生脱位,纳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和缓。嘱其注意避免过度劳累,继服补中益气丸合六味地黄丸2周巩固疗效。
【按语】
习惯性脱臼,中医称为“脱臼“或“骨骱接而复脱“,多因肝肾虚损,气血不足,筋肉松弛引起。赵汉青教授接诊本案患者后,进行了详尽的辨证分析,指出脱臼虽症在关节,但其根本在于脏腑功能失调,特别是脾胃气虚是关键病机。患者病起于提重物损伤后,初为实证,然病程三年,久病多虚。每因说话声大、举手板书或轻微扭伤即发,此乃气虚不固,筋肉松弛之象;伴有头昏、乏力、易疲劳、纳少,此为脾胃气虚,清阳不升之候;月经提前、量少色淡,为气虚不能摄血之征。从症状体征辨析,患者面色微黄,舌瘦,苔薄白,脉虚,均为脾胃气虚,气血生化不足之典型表现;关节囊松弛,盂唇损伤,为气虚不固,筋肉失养之象。本病病位在脾、胃,涉及肝、肾。病机核心为脾胃气虚,清阳下陷,筋肉失养。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肌肉,脾虚则肌肉松弛,不能固定关节;气虚则固摄无力,故关节易脱位。病性属本虚标实,脾胃气虚为本,筋肉松弛为标。四诊合参,本病当属脾胃气虚,清阳下陷,筋肉失养之证。治疗当以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强筋壮骨为法,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味。
补中益气汤源自李东垣《脾胃论》,由黄芪、党参、白术、升麻、柴胡、当归、陈皮、炙甘草组成。赵汉青教授深谙方义,本案中巧妙化裁,取黄芪为君,补中益气,升阳固表;党参、白术为臣,益气健脾;陈皮理气和胃,使补而不滞;当归养血和营;升麻、柴胡轻清升散,助黄芪升提下陷之中气;炙甘草调和诸药。更加炒香附理气止痛;石菖蒲开窍醒神;杜仲、续断、骨碎补补肝肾,强筋骨。全方共奏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强筋壮骨之功。
本医案基于真实中医病案编撰,旨在展示赵汉青教授治疗急危重症的经验思路。实际临床应用应在医师指导下进行,不可盲目自行用药。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14 22: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