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某,男,48岁,公司职员。初诊日期:2024年5月12日。主诉:便后出血反复发作10年余,加重1周。
患者因长期久坐、嗜食辛辣出现便后出血,血色鲜红,量较多,伴肛门肿物脱出,便后可自行回纳。期间多次就诊于多家医院,均诊断为“III期内痔”,建议手术切除。患者因恐惧手术,始终拒绝,仅自行购买“马应龙麝香痔疮膏”等外用药膏使用,效果不佳。近1周因工作劳累、饮酒后症状加重,便后滴血,厕纸鲜红,伴肛门灼痛瘙痒,经朋友介绍来赵汉青教授门诊求治。
刻下:便后出血,血色鲜红,滴血量较多,肛门灼热疼痛,并自感有痔核脱出,需手法协助还纳。小便黄,大便偏干,每日一行。口干,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赵教授认为此患者病程虽长,但湿热之象显著,热迫血行,血不循经,故见出血;湿热蕴结肛门,气血不畅,故见肿物脱出、疼痛。治当以清热燥湿、凉血止血、活血止痛为法。方选乙字汤加减。处方:当归18g,柴胡15g,黄芩9g,升麻6g,生甘草12g,大黄6g(后下),地榆炭15g,槐花12g。7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两次饭前温服。
医嘱:服药期间忌食辛辣刺激、油腻及饮酒;避免久坐久站;保持大便通畅,勿如厕过久;注意肛门局部清洁,每日坚持做提肛运动不少于100次。
二诊(2023年5月19日):患者服药后精神转佳,喜形于色。诉服药3剂后便血明显减少,7剂后便血已止,肛门疼痛消失,大便通畅,每日一行,痔核脱出较前减轻。舌质略红,苔薄黄,脉弦。效不更方,守上方改大黄同煎,加黄芪15g以益气固表,托毒生肌。继服7剂。
三诊(2023年5月26日):患者诉未再出现便血,痔核未见脱出,无肛门疼痛不适。纳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和缓。赵教授予原方去地榆炭、槐花,调整剂量如下:当归12g,柴胡10g,黄芩6g,升麻3g,生甘草6g,黄芪15g。再予14剂,以巩固疗效。
随访3个月,患者未再出现明显便血,偶有饮食不慎后肛门轻微不适,偶见便血,自行注意饮食后即能缓解,对治疗效果非常满意。
【按语】
赵汉青教授分析,此例患者痔疮反复出血十年,湿热下注、血热妄行是标,久病气虚、血行不畅是本。此次发作因劳累、饮酒诱发,湿热标象显著,故急则治其标。乙字汤用于痔疮的思路源自日本汉方家原南阳,赵教授在此方基础上加地榆炭、槐花增强凉血止血之效,符合“急则治标”的原则。待出血控制后,同煎大黄改变药路以防过用伤正,加黄芪益气固本,体现“缓则治本”的思想。乙字汤药味不多,但配伍精当,切中痔病之病机关键。对于不愿手术或不宜手术的痔疮患者,无疑是中医治疗的一味良方。
本医案基于真实中医病案编撰,旨在展示赵汉青教授治疗急危重症的经验思路。实际临床应用应在医师指导下进行,不可盲目自行用药。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9-5 03: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