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olongcha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aolongchang

博文

第51讲:大自然观之于人类社会学

已有 253 次阅读 2025-5-19 15:45 |个人分类:终极大自然观|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序:

在本论“大自然观”之下,拟对人类社会(简称社会)演化进程做一次特征性的鸟瞰。

须注意到的是,研究人类社会是最容易带主观偏见的,特别是政治偏见,但因政治也是社会进化过程中相当长时期内一个不可回避的因素,所以需要谨慎对待,得以客观、科学为准。

归根结底,政治偏见来自自身价值观的偏激,属于自私心理的一种表现,这在“人性”进化过程中“私性”占着主体地位的当代,需要有意识的防范。

本论是科学,是强调客观回避主观意识的,因此更应防备政治偏见的干扰,这也是本文的态度。

5.1  大自然观之于社会学1 (意识二象至社会二象,分别的进化特征)

据本论,人类社会(=人+关系(马克思))是充分体现了大自然“完全时空”机制的开放巨复杂系统,认识社会的根本动因来自人类“意识”。

人类意识(简称意识)孕育自大自然而返过来“意识”大自然、是形成当今“大社会”的根本因素。

1、意识二象:

已知,意识=(显意识,隐意识)=(实象,虚象)。

显意识主要功能特征在于典型逻辑(推理、判断),对应到社会呈现为社会的实在象即物质象;

隐意识主要功能特征在于非典型逻辑(灵性、情愫),对应到社会即呈现为社会的虚拟象即精神象。

因此,形成了社会的如下二象结构。

2、社会二象:

社会=(实象,虚象)=(物质,精神)。

物质象表现为以物理、数学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和以生产创造为特色的实业技术(理工农医)内涵;

精神象表现为以哲学(逻辑思辨)为基础的人文科学(文史哲经)和技艺赏析为特色的艺术科学(音体艺美)内涵。

(当然,随着社会的演化发展,社会“二象”间的互动、对偶机制亦将变得更加细腻、复杂,形成综合性特征。)

3、社会二象的演化特征

    “演化”系指系统整体随时间的变化,亦即既是“整体”的变化也与“时间”的长短有关(具体分划见后),表现在二象上即是,

(1)物质象的演化具累计性特征。因其来自显意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开发利用,表现为理论发现和技术创造,这些方面的成果都是一代代叠加着的,所以,它造成的社会效果是累积性的。

(2)精神象的演化特征是重复性的。因为这方面的产品只能表现为思想上的逐步提升(不具直接叠加性),只能靠一代代人的自身演进(人的代进特征是重复性的),因此对其表现在社会效果上的也是具有重复性的缓进特征。

也因此,社会的虚实二象的演化特征差异是悬殊的,并且在相当长期内的演化过程中都会凸显其悬殊差异,形成严峻的社会问题(续下)。

5.2  大自然观之于社会学2 (社会演化动力论)

社会这一“开放巨复杂系统”的演化动力是个多层级的复杂问题,可归为基本动力、对偶动力两类。

将首先就一般系统给出这两类动力概念,然后用到社会系统中去考察。

1、系统演变基本动力:也叫降势动力

已知,任何系统都有系统势,且有势就有降势机制(叫系统内在动力做“机制”)。

本质上,系统最为基本的动力即来自“系统势”的降势(也称降势动力)。

且知,系统整个降势过程也是其“生命”过程,它体现为该系统整体的宏观演化特征(包括未来趋势),因此它表现出的“降势动力”是个(长周期的)“长效”动力、长效因素。

须知,在长周期下一般干扰因素即显示不出来了,因为干扰因素一般是高频的从而周期短,是个“短效”因素。

所以,系统的“降势动力”原则上是个没有干扰因素的“基本动力”。

2、系统对偶动力:可有内外两种情形

一是来自系统内在(元素间的)“对偶”动力,但在“对偶”具有的(既竞争又合作)二象权重关系中,系统元素间呈现出的主要是“合作”机制(合作的权重最大);

二是来自系统外在(系统间的)“对偶”动力,这时呈现出的主要是“竞争”机制(即竞争的权重最大)。

不过,据系统概念的广泛性,即使系统的各级元素都仍然是系统,因此仍然存在其内外两种“对偶”动力,所以归结起来任何系统的演化(包括短期到长期的)都同时存在来自内、外的(合作,竞争)对偶动力。

3、具体到社会的演化动力:

这时,应以世界性(人类社会)的讨论最具特征性。

(1)来自系统势的基本动力。已知,它应归结为人性的进化动力,原因是社会的主体是人,社会降势的根本动因在于“人”(即“人性”)的演化根本动因(注意到这是自然动力),也就是人性演化决定着社会的演化,所以“人性”进化代表着社会的基本动力。

(2)对偶动力。这是叠加在人性进化这一(相对微弱而长效)基本动力上的动力,仍然表现在(国家内在和国家之间(国际))两个方面,但出于国家系统的开放巨复杂性和国际交往越来越密切的趋势,只能说是国内、国际的演化动力皆以“竞争”(甚至“斗争”)为特色,“合作”成为次要因素了。

总之,不管怎样,世界的演化动力归于基本动力、对偶动力两种。基本动力是世界(人类社会)自然力(稳定客观,不随主观意志转移);“对偶”动力(合作,竞争)是叠加在基本动力之上的,本质上仍属自然力。

5.3  大自然观之于社会学3(社会存续进步进化)

基于上述分析,把社会的演化按时期长短分做(相对)短期和中期、长期三种情形来考察,分别叫做存续、进步、进化。

1、短期情形:存续      

一般是在几十年或1代人时期内的情形,这在历史上主要表现为各个国内和国际的合作-竞争,显示为随机因素特别多,各自的利益诉求多,难以看出发展趋势来,把这样的短期状态叫做“存续”状态。

特别在世界的当前(及以后相当时期内的“短期”),随机因素特多,显得涨落纷繁此起彼伏,主要即体现为这种“存续”特征。

其中更多的是来自(当前人性下)政治偏见形成的种种干扰因素。

尤其是为扭转頹势的争扎者(因其能势尚强)所制造的干扰因素最盛,这时科学的客观精神难以抗住自私心理干扰,致使迷失方向。

比如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几十年内的纷乱世界即属这样的“存续”状态。

2、中期情形:进步

(1)概念:当考察期较长比如以世纪计时,叫做中期情形,主要是对世界的考察,这时即能归纳出一定动向来了。

所谓“归纳”即含统计意义,而“统计”的本质是代数平均,由于随机性影响因素常常是小而活的(周期小频率高)容易被正负抵消掉,系统即容易凸显出(长效和较长效因素的)规律性来了。

不过,这样体现出的规律只能是人类社会进化过程中一种阶段性表现,叫它做“进步”。

(2)特征:在“进步”意义下,社会前进的动力主要的虽然是基本动力和对偶动力,但在对偶动力上的表现往往是很复杂的了。

比如,从近代史上即容易明显的分辨出(可谓)重商期-殖民期-契约期(当代)等多个“进步”时期来,那是因为首先应该承认进入每个时期时,都是人类社会整体的一次进步。

但是,这样的进步机制(在“基本动力”持续作用下)每个都是会走向衰落的,从而都会往下一个(更为先进)时期过渡。

那么,这一上下阶段的转捩过渡时期(较长)便是对偶机制中的对立性、斗争性最强最为复杂的时期。

比如世界当前的“契约期”中存在着的“割韭菜”、“薅羊毛”和生活在“世界经济泡沫”中等非公平现象,都是违背了初始的“契约”精神的。

特别在“基本动力”作用下“被割世界”的逐步觉醒,冲突便此起彼伏越来越加剧了(当然也与“联合国”这一“世界政府”还不成熟有关)。

注:显然,下一个时期必然会是更加“进步”的,体现在国际交往上必然是真正向着公平平等互惠的,“世界政府”亦将更加有权威主持正义。

(3)原理:可比喻为“减肥”原理。本质上是社会二象间权重悬殊太大。具体说是,(精神象的)人性“觉悟”大大落后于(物质象的)科技“产能”(在此非正常的契约机制下)自然地形成了,系统的过剩能量缺乏序化(自组织)能力,因而自然地产生了系统的无序、混沌(耗能、减肥)机制。

3、长期情形:进化

(1)概念:这是更为长期的情形,把社会进步的累积效果,叫做“进化”。

(2)特征:一是表现为人类社会整体的(世界性的)改变,特别体现为(不易改变的)“人性”的明显改变,原因是随着社会“进步”的积累,人性中的公性会逐步加强直至能控制私性(注意到,公性是私性进化的最终效果)。

二是在这一长期(未来)意义下,社会进化的动力变得更为简单了,不仅是没有了随机干扰因素(干扰因素不具有这样的长期性),并且由于(随着降势过程的深入)财富和公性都在增强,致使对偶动力中“竞争”权重逐步减弱。

这时社会系统的进化动力逐步变得只表现在系统降势的“基本动力”上了,乃至可进入到共产主义的前期“社会主义”了(续下)。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17274-1486326.html

上一篇:第50讲:“点处”的哲学
下一篇:第52讲:纵论数学之“根”
收藏 IP: 117.176.20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5-21 10: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