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tor_D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289390715

博文

本科教育的定位:夯实基础 精选

已有 5575 次阅读 2025-4-28 15:19 |个人分类:教学|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从教育的培养愿景而言,任何有助于学生成长为更好的人才的美好追求都有其合理性;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不是所有的培养愿景都能落地。国内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诚如浙江大学黄捷扬、张应强所指出的,“我国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存在高远而缺乏实质性内容的问题”。从人才培养目标来看,追求特别高、梦想特别多;从人才培养实际情况来看,马马虎虎。

 

本科教育如果要在众多培育目标中选择一个最重要的,我认为是:夯实基础!

 

夯实基础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其一,对所学习的内容掌握的非常扎实,未来不需要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复重新学习相关内容,因为掌握扎实而不至于出现低级错误;其二,在这个基础上,能够更快、更好的适应未来生活。

对所学习的内容掌握的非常扎实,意味着行为维度必须重视过程性学习,意味着认知维度能够对学科的基本概念等理解透彻,意味着价值维度上要有责任感、学风严谨。教育中的知识、能力、素质三模块从来不是孤立的,没有过程性的主动求索,怎会有深刻的认知?经历了曾经的苦闷、彷徨,长期坚持,也会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责任感和严谨的态度也是在这一过程中养成的。

而现如今的本科教育,有很多情况在影响夯实基础的达成。模块化拼盘式的教学,可能存在各自为战的问题;碎片化的课程,16学时或32学时一门课,还指望学生学深学好;大量导论课、概论课,美其名曰扩展视野、接触前沿,实际效果可能是迷迷糊糊、一知半解;各种课程教学以外的活动,要填表、要开会、要创新创业、要参加竞赛……从培养愿景出发,设置这些环节当然是为了学生更好成长;但从实际效果来看,有些环节已经不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了,而是早该被革命、被改革。

 

这里不得不提到的就是教材问题。实际教学巡查发现,有一些课程,学生的教材到期末还是崭新的。试问:一个学生如果不看教材,他上课听了什么?他下课学了什么?

上课的时候,学生听老师讲解、与老师互动可以获取一部分信息,但是这部分信息属于助力型,而非决定型。决定学生能够夯实基础的,是学生的主动学习行为。从这个意义而言,教师是帮助学生达成主动学习的助手,教师的讲解、教学环节设计、学习任务设计,都是为学生主动学习服务的,这也是“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一个侧面。

教育的根本,是让学生学有所获、成为更好的人,而不是教师在课堂上炫技,展示自己科研有多厉害。教师有多厉害那是教师自己的本事,能够让学生学到你的本身、成为更好的自己,那是教师应有的教学,那是教师的职业初心!

课堂讲授也好,网课也好,仅仅靠听讲是很难达到深度学习的,不深度学习就很难夯实学业基础。下了课做作业、应对期末考试、进行扩展学习,不需要翻一翻教材吗?对于一些通识教育选修课、少学时的前沿导论课,没有教材可以;但是对于专业核心课,不重视教材的教学,很难成为好课!

教材是什么?教材是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浓缩、文明传承的工具、师生之间的纽带、学生主动学习的主要依托。

教材不是什么?教材不是一本死书,因为学了一本教材可能还需要学更多的教材,教材是源头、是活水;教材不是金科玉律,因为教材里有的内容会随着时代发展而更新。

重视教材和读死书、死读书是两回事!

我觉得大学教育很可悲的一件事是,有些大学老师,上课之前自己都不认真学习教材、对教材也不熟悉,我认为这样的老师是很难奉献好课的!教师能够博览群书、融会贯通自然是极好的,但不要忘了,博览群书的基础是从读第一本书开始!老师可以重构教材/教学内容,优秀的老师也一定会为自己的课堂注入超出教材以外的东西,但是老师不应该轻视教材。

 

《道德经》中,有道、法、术、器、势之分。

从夯实基础的角度,道和法格外重要;同时,术、器、势也有助于增进对道和法的理解,因为道和法就是需要被夯实的基础。

对于全国同一个专业,极有可能道和法是相同或相近的,不同的有可能是术、器、势。职业型本科、应用型本科、研究型本科,难道因为定位不同,一加一就不等于二了?

 

大学本科教育,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夯实基础。

您是如何帮助本科生夯实基础的呢?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00925-1483767.html

上一篇:教学者之窘境:科研碾压教学、外行评审内行
下一篇:教学督导日记:从听一位老师的课说起
收藏 IP: 117.188.0.*| 热度|

12 李东风 王涛 赵新铭 周忠浩 孙南屏 王安良 胡爱国 崔锦华 尤明庆 汪运山 王林平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5-22 12: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