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氧化物晶体的成核机理与晶粒粒度 - 黄振鹏的博文
科学网—水热法合成羟基碳酸铈粉体 - 黄振鹏的博文
科学网—超细,高分散纳米氧化铈合成 - 黄振鹏的博文

DOI:J. Phys. Chem. B 2004, 108, 12707-12712
纳米晶体生长机制概述:纳米晶体在溶液中的生长通常包含初级粒子的快速成核,随后通过粗化和聚集两种主要机制进行生长。粗化即奥斯特瓦尔德熟化,由粒子尺寸与化学势的关系驱动,较大粒子通过分子尺度物种的扩散而生长,以较小粒子的消耗为代价。聚集过程中,粒子形成方式多样,定向聚集是其中特殊的一种,初级粒子以不可逆且高度定向的方式结合,形成新的单晶或假晶,该过程涉及溶剂和吸附分子的去除以及化学键的形成,会导致位错、孪晶等结构缺陷的产生。

LaMer理论示意图如图1-3(a)所示,它是一种经典的成核生长理论。这一理论主要是成核理论,它将成核和生长进行了概念性地分离,成核和生长的速率不存在重叠的区域(如图1-3(b)所示)。该理论认为成核生长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孕育期,前驱体溶液在热、电等外场力作用下,逐渐产生单体,这会使单体浓度达到过饱和状态,整个过程中不会产生纳米晶体:(2)成核期,单体浓度在过饱和条件下,成核开始,急剧降的低单体浓度达到形核值时,会终止成核,第三阶段纳米晶体的个数由这一阶段形核的个数控制,同时纳米晶体最终尺寸分布的宽度由横坐标时间上的宽度决定;(3)生长期,纳米晶体会以核为中心,通过单体护散的方式生长。
LaMer虽然可以指导纳米晶体的可控生长,但该理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把成核和生长两个过程完全独立开来,在现实的制备过程中这是很难实现的,而且在纳米晶体生长过程中也不仅仅是以单体增加的方式生长,大量的研究表明,纳米晶体也可以通过熟化或聚集的方式长大

- 取向聚集的定义与机制
定义:定向聚集是聚集的一种特殊情况,它提供了纳米晶体生长、形成缺陷和产生独特的、通常不对称的晶体形态的重要途径,初级纳米晶体以不可逆、晶体学特定的方式自组装,形成新单晶、孪晶或共生结构的过程。生长是通过去除溶剂和/或被吸附的分子和在初级颗粒之间的界面上形成化学键来完成的。由于消除了固液或固气界面,总能量降低了
关键特征:①依赖界面二维结构匹配(如晶格对齐),导致位错、孪晶等缺陷;②通过溶剂 / 吸附分子的脱除和界面化学键形成驱动,降低体系总能量。
- 一、经典取向聚集模型(物理驱动)
- 1. 晶格匹配驱动模型
机制:纳米颗粒通过界面二维晶格匹配直接结合,形成单晶或孪晶(如 TiO₂的 {112} 孪晶界面)。依赖颗粒表面特定晶面的结构匹配(如 ZnO 的 c 轴取向);伴随位错、层错等缺陷(图 2-3)。
2. 表面应力驱动模型机制:纳米颗粒表面应力差异驱动颗粒旋转,直至界面晶格匹配(如 Cu 纳米颗粒的分子动力学模拟)。无需外部干预,自发调整取向;适用于无表面活性剂的体系。
- 3. 表面活性剂辅助模型
机制:表面活性剂通过选择性吸附控制颗粒界面结合方向(如油酸包覆的 Fe₃O₄纳米颗粒)。



Ostwald熟化的驱动力与本质:1. 界面能差异
化学势梯度驱动溶质从高化学势的小颗粒向低化学势的大颗粒扩散。
2. 热力学平衡趋势:体系通过减少总界面能趋向热力学平衡,最终形成少量大颗粒
二、动力学模型(LSW 理论)三、影响因素
过饱和度:过饱和度越高,熟化速率越快。
温度:升高温度加速分子扩散,增大k,但过高温度可能促进二次成核。
溶液性质:①溶剂黏度:黏度增大抑制扩散,降低熟化速率。②电解质浓度:高离子强度压缩双电层,促进颗粒团聚,间接影响熟化。
表面修饰:①表面活性剂:通过吸附颗粒表面抑制溶解 - 沉积过程(如油酸包覆的纳米颗粒)。②配体:与溶质结合形成络合物,降低有效过饱和度。
四、调控策略:①抑制熟化:添加表面活性剂或配体(如 EDTA);降低温度或过饱和度;引入空间位阻(如聚合物包裹)。②促进熟化:升高温度或过饱和度;使用低黏度溶剂。
奥斯瓦尔德熟化(Ostwald Ripening)与取向附着(Oriented Attachment)是两种不同的纳米颗粒生长机制,其区别可从以下进行分析: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00811-1478846.html
下一篇:
水热法制备氧化铈纳米颗粒及其球形团聚-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