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患者男,43岁,主因“脊髓炎后双下肢瘫痪伴疼痛1年余”入院。患者于2024年3月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双下肢无力、大小便困难,胸部束带感,伴间断发热,曾在北京某三甲医院就诊,查颈胸椎MRI提示颈5-胸7脊髓异常信号,性质待定:感染性病变伴出血?肿瘤伴出血?住院后行抗炎、止痛、留置导尿、膀胱冲洗、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后,发热、胸部束带感有所好转后出院,随后在当地医院针灸、电疗等康复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双下肢肌力1级,肌张力增高4级,似木棍样,无法行走,肌肉萎缩进行性加重,胸6以下感觉减退,胸部以下持续性疼痛,疼痛评分VAS评分10分,严重影响睡眠,长期口服普瑞巴林、布洛芬等药物,小便长期留置导尿,大便便秘费力,3-4天一次,必须使用导泄剂。诊断:神经病理性疼痛,脊髓炎后遗症,神经源性膀胱,神经源性肠道,截瘫,脊髓空洞,肌张力增高。经过西安市红会医院神经外科赵东升主任评估后,决定行脊髓空洞造瘘+脊髓电刺激器植入术。
术前肌电图报告
MRI提示脊髓空洞
上端外科电极
下端外科电极
术后开机刺激后,患者肌张力肌力下降至1级,疼痛逐渐减轻,开机刺激半月后疼痛评分2分,下肢肌张力1级,下肢肌力上升至3级,大便基本恢复正常,小便较前有力。
赵东升主任强调:脊髓电刺激治疗是一种通过植入电极发放电信号,调节脊髓神经功能的微创治疗方式,在脊髓炎后遗症的相关症状改善中具有一定应用价值,以下是针对不同症状的作用及相关信息:
1.对疼痛的改善
脊髓炎常导致神经损伤,引发神经病理性疼痛,表现为自发性疼痛、烧灼感、刺痛等。脊髓电刺激可通过电信号干扰疼痛信号向大脑的传递,同时促进内源性镇痛物质释放,从而减轻疼痛。临床研究显示,其对部分患者的慢性神经痛缓解有效率可达50%-70%。
2.对瘫痪的作用
对于脊髓炎导致的瘫痪,脊髓电刺激主要通过刺激脊髓运动神经通路,促进神经功能重塑,可能改善部分肢体的运动功能,但通常难以完全恢复正常,且效果因人而异,与损伤程度、治疗时机等相关。
3.对大小便障碍的影响
脊髓损伤后,控制大小便的神经通路受损,导致功能障碍。脊髓电刺激可调节脊髓内与排尿、排便相关的神经反射,可能改善膀胱和直肠的功能,如增加膀胱容量、改善排尿控制等,但效果相对有限,常需结合康复训练等综合措施。
4.对肌张力增高的作用
脊髓炎后,神经调控失衡易导致肌张力增高,表现为肌肉僵硬、痉挛等。脊髓电刺激可抑制过度兴奋的神经信号,降低肌肉张力,缓解痉挛症状,提高患者的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需要注意的是,脊髓电刺激治疗并非适用于所有脊髓炎后遗症患者,其效果存在个体差异,且通常作为综合治疗方案的一部分,需结合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等。在考虑该治疗时,应经专业医生评估,明确适应证和禁忌证后再做决定。
赵东升主任简介
医学硕士,西安市红会医院北院区神经外科主任医师,从事神经外科近20年。使用独创的“三维一体疗法”成功促醒大量昏迷病人,使上百例脊髓损伤瘫痪患者重新站起来。最早在陕西省开展第一例脊髓电刺激治疗昏迷病人,第一例脊髓电刺激手术治疗截瘫病人,第一例脊髓电刺激手术治疗下肢缺血顽固性疼痛。主编专著3部,参编专著11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荣获国家专利32项(其中四项发明专利),担任多部杂志编委及审稿专家。
擅长:
1.脑病方面:昏迷促醒,脑肿瘤、脑积水、脑梗死偏瘫、肌张力增高、顽固性癫痫、三叉神经痛、脑干出血、老年痴呆、帕金森、头痛等;
2.脊髓病方面:脊髓损伤、脊柱术后疼痛、大小便障碍、脊髓肿瘤、脊髓空洞、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脊髓栓系、脊膜膨出、痉挛性截瘫等;
3.周围神经疾病方面:糖尿病足、下肢缺血性疼痛、臂丛神经损伤、腓总神经损伤、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男性功能障碍等
门诊时间:
北院区:周一全天 门诊二楼203A 第五诊室
南院区:周二全天 门诊三楼310诊室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3 08: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