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赵东升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ds0002 普及昏迷促醒,脑损伤,脑出血,脑积水,脑肿瘤,脊髓损伤,脊髓肿瘤,脊髓拴系,大小便功能障碍,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的治 ...

博文

脊髓损伤后便秘该用哪些药物治疗?

已有 192 次阅读 2025-9-2 19:20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脊髓损伤后便秘(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的药物治疗需针对神经调控障碍、肠道动力减弱等核心问题,结合不同药物类别进行综合管理。以下是常用药物分类及应用要点:

💊 一、促胃肠动力药物

通过增强肠道平滑肌收缩力,改善肠蠕动缓慢问题:

  • 马来酸曲美布汀:调节肠道神经节功能,双向改善痉挛或动力不足,适用于肠道敏感性紊乱

  • 普芦卡必利/莫沙必利:高选择性5-HT4受体激动剂,直接刺激肠神经丛,显著加速结肠传输(尤其适用于顽固性便秘)。

  • 西沙必利/多潘立酮:促进全消化道蠕动,但需注意心脏副作用风险(如QT间期延长),需严格遵医嘱使用

适用场景:高位脊髓损伤(如胸段以上)导致的肠蠕动抑制。

🌿 二、缓泻剂与渗透性通便药

增加肠道水分保留,软化粪便并促进排出:

  • 乳果糖口服液:在结肠被分解为有机酸,软化粪便并刺激蠕动,安全性高(适合长期使用)

  • 聚乙二醇电解质散:通过水分渗透扩张肠腔,不破坏电解质平衡,适合需长期维持治疗的患者

  • 拉克替醇/山梨醇:类似乳果糖机制,用于不耐受乳糖患者7

注意:需足量饮水(每日≥1.5L),避免脱水或腹胀加重。

🧴 三、局部刺激剂与润滑剂

快速缓解直肠粪便嵌塞,适用于急性排便困难:

  • 开塞露(甘油/山梨醇栓):刺激直肠壁神经,引发反射性排便,5–15分钟起效

  • 液体石蜡:口服后润滑肠壁,减少粪便摩擦阻力,但长期使用可能影响脂溶性维生素吸收

  • 番泻叶/酚酞片:刺激性泻药,短期用于紧急通便(避免连续超1周,以防结肠黑变病或依赖性)

🦠 四、肠道菌群调节剂

改善神经损伤导致的菌群失调,恢复肠道微生态:

  •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酪酸梭菌:抑制致病菌繁殖,促进短链脂肪酸生成,增强肠动力

  • 复方消化酶:辅助消化蛋白质与脂肪,减少未消化食物滞留引发的腹胀

⚠️ 五、用药关键注意事项
  1. 1.个体化方案

    • 高位损伤(如颈胸段)以促动力药+缓泻剂为主;

    • 低位损伤(圆锥/马尾)需加强润滑剂与局部刺激剂使用

  2. 2.避免药物依赖

    • 刺激性泻药(如番泻叶)仅限短期使用,长期首选乳果糖/聚乙二醇

  3. 3.协同非药物干预

    • 联合腹部按摩(顺时针环形按压升结肠→降结肠)、高纤维饮食(每日25–30g膳食纤维)及定时排便训练

  4. 4.警惕并发症

    • 若一周未排便伴腹胀、呕吐,需急诊处理(如灌肠或手动抠便),防止肠梗阻或穿孔

💎 总结

脊髓损伤后便秘的药物治疗需分阶梯、多靶点联合

  • 基础方案:促动力药(如曲美布汀)+ 缓泻剂(乳果糖);

  • 急性梗阻:开塞露+短期刺激剂(番泻叶);

  • 长期维持:益生菌+渗透性泻药(聚乙二醇)+ 饮食调整。严格遵循医生指导,定期评估肠道功能,避免药物滥用导致肠道功能进一步退化。

赵东升主任简介

医学硕士,西安市红会医院北院区神经外科主任医师,从事神经外科20使用独创的三维一体疗法成功促醒大量昏迷病人,使上百例脊髓损伤瘫痪患者重新站起来。最早在陕西省开展第一例脊髓电刺激治疗昏迷病人,第一例脊髓电刺激手术治疗截瘫病人,第一例脊髓电刺激手术治疗下肢缺血顽固性疼痛。主编专著3部,参编专著11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荣获国家专利32项(其中四项发明专利),担任多部杂志编委及审稿专家。

擅长

1.脑病方面:昏迷促醒,脑肿瘤、脑积水、脑梗死偏瘫、肌张力增高、顽固性癫痫、三叉神经痛、脑干出血、老年痴呆、帕金森、头痛等;

2.脊髓病方面:脊髓损伤、脊柱术后疼痛、大小便障碍、脊髓肿瘤、脊髓空洞、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脊髓栓系、脊膜膨出、痉挛性截瘫等;

3.周围神经疾病方面糖尿病足下肢缺血性疼痛臂丛神经损伤、腓总神经损伤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男性功能障碍

门诊时间

北院区:周一全天  门诊二楼203A  第五诊室

南院区:周二全天  门诊三楼310诊室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31512-1500159.html

上一篇:脊髓损伤后便秘有哪些危害?
下一篇:脊髓损伤后便秘如何预防?
收藏 IP: 36.44.183.*| 热度|

1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9-5 03: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