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赵东升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ds0002 普及昏迷促醒,脑损伤,脑出血,脑积水,脑肿瘤,脊髓损伤,脊髓肿瘤,脊髓拴系,大小便功能障碍,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的治 ...

博文

脊髓损伤后便秘如何预防?

已有 176 次阅读 2025-9-2 19:30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脊髓损伤后便秘的预防需采取系统性、多角度的干预措施,结合神经功能重建、肠道动力促进及生活习惯调整。以下是基于临床实践的综合预防方案:

🥗 一、科学饮食管理:维持肠道环境稳定
  1. 1.高纤维饮食

    • 每日摄入20-30克膳食纤维:优先选择全谷物(燕麦、糙米)、新鲜蔬菜(芹菜、菠菜、西兰花)、水果(苹果、香蕉、猕猴桃)等,纤维可增加粪便体积并软化质地,促进结肠蠕动。

    • 避免过度精细食物:减少精制米面、加工肉类的摄入,防止食物残渣过少导致肠蠕动减弱。

  2. 2.充足水分摄入

    • 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晨起空腹饮温水可激活胃肠反射;饮水与纤维摄入同步,防止纤维结块加重梗阻。

  3. 3.调节肠道菌群

    • 每日饮用酸奶或补充益生菌,维持肠道菌群平衡,增强短链脂肪酸生成以促进肠动力。

⏰ 二、建立规律排便反射:重建神经-肠道节律
  1. 1.定时排便训练

    • 固定早餐后30分钟:利用胃结肠反射(进食后肠道蠕动增强期)尝试排便,即使无便意也坚持训练,逐步形成条件反射。

    • 控制时长(≤15-20分钟):避免久坐导致肛周静脉曲张或痔疮。

  2. 2.优化排便姿势

    • 坐位排便时脚下垫凳:保持膝盖高于臀部,模拟蹲姿以放松盆底肌、增大直肠角,减少排便阻力。

    • 卧床者采用左侧卧位,双腿屈曲靠近腹部,降低腹压需求。

💆 三、腹部按摩与适度活动:物理刺激促进蠕动
  1. 1.每日腹部按摩

    • 顺时针环形按摩:餐后30分钟从右下腹(升结肠)→上腹(横结肠)→左下腹(降结肠)方向按压,力度由轻渐重,持续10-15分钟,直接刺激肠壁神经丛。

  2. 2.个性化活动计划

    • 床上/轮椅运动:如抬腿、翻身、上肢伸展等,通过躯体活动间接刺激肠道。

    • 渐进式站立训练: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利用重力促进肠内容物下行。

🧘 四、强化盆底肌与肛门控制:改善排便协调性
  1. 1.盆底肌训练(Kegel运动)

    • 收缩肛门(模拟忍便动作)保持5-10秒→放松5秒,每日3-4组,每组10-15次,增强括约肌力量及协调性。

  2. 2.神经刺激疗法

    • 肛门周围神经按摩:温水清洗后轻揉肛周皮肤,提升局部敏感度。

    • 直肠刺激法:专业指导下使用润滑指套插入直肠旋转按摩,触发排便反射(适用于低位损伤)。

⚠️ 五、谨慎用药与心理调适:避免依赖与压力加重
  1. 1.药物合理使用

    • 临时润滑剂:开塞露或甘油栓用于紧急缓解,避免长期使用导致肠道敏感性下降。

    • 缓泻剂选择:乳果糖等渗透性药物软化粪便,短期使用;禁用强刺激性泻药(如番泻叶),防止电解质紊乱。

  2. 2.心理支持与习惯培养

    • 通过健康教育解释便秘机制,减轻焦虑;提供私密排便环境,减少紧张情绪干扰。

    • 记录排便日志(频率、性状),动态调整干预方案。

赵东升主任简介

医学硕士,西安市红会医院北院区神经外科主任医师,从事神经外科20使用独创的三维一体疗法成功促醒大量昏迷病人,使上百例脊髓损伤瘫痪患者重新站起来。最早在陕西省开展第一例脊髓电刺激治疗昏迷病人,第一例脊髓电刺激手术治疗截瘫病人,第一例脊髓电刺激手术治疗下肢缺血顽固性疼痛。主编专著3部,参编专著11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荣获国家专利32项(其中四项发明专利),担任多部杂志编委及审稿专家。

擅长

1.脑病方面:昏迷促醒,脑肿瘤、脑积水、脑梗死偏瘫、肌张力增高、顽固性癫痫、三叉神经痛、脑干出血、老年痴呆、帕金森、头痛等;

2.脊髓病方面:脊髓损伤、脊柱术后疼痛、大小便障碍、脊髓肿瘤、脊髓空洞、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脊髓栓系、脊膜膨出、痉挛性截瘫等;

3.周围神经疾病方面糖尿病足下肢缺血性疼痛臂丛神经损伤、腓总神经损伤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男性功能障碍

门诊时间

北院区:周一全天  门诊二楼203A  第五诊室

南院区:周二全天  门诊三楼310诊室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31512-1500160.html

上一篇:脊髓损伤后便秘该用哪些药物治疗?
收藏 IP: 36.44.183.*| 热度|

1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9-5 03: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