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美国行业报告,鼎泰丰在美国的单店平均年营收高达 2,740 万美元,是排名第二的餐厅品牌的近两倍,稳居全美餐饮连锁单店营收第一名。它在美国仅有不到20家门店,依靠的不是规模扩张,而是极致的单店效能。
这背后包含几个关键策略:
鼎泰丰在美国的人均消费大约在 $30–$50 美元之间,远高于普通中餐馆。虽然价格偏高,但选址优越,服务快速,翻台率非常高。排队效应也带来持续的高客流,支撑了高营收。
鼎泰丰在美国的定位更像是“中餐入门款”:装修现代,菜单图文并茂,服务全英文,彻底摆脱了传统唐人街中餐“油腻、杂乱、难沟通”的刻板印象。味道明显做了调整,偏清淡、少油盐、少辣,对未尝试过小笼包的美国顾客来说,这是一种温和且安全的文化体验。
真正地道的中餐,依然是在唐人街的那些传统餐馆,它们保持着浓郁的地域特色和原汁原味,但对很多主流美国顾客来说,进入唐人街餐厅常常有语言、环境等障碍,而鼎泰丰则提供了更“易接近”的中餐版本。
在波特兰门店,我观察到厨房几乎没有华人厨师,员工主要是南亚裔和非裔美国人。这并非偶然,鼎泰丰通过高度标准化的制作流程培训员工,比如每颗小笼包必须有18褶,重量严格控制,保证出品稳定。这样降低了技术门槛和用人成本,同时利于品牌统一管理和扩张。
鼎泰丰美国门店普遍采用开放式厨房设计,顾客可以透过玻璃看到厨师擀皮、包馅、称重、蒸包的全过程。这不仅是卫生透明的象征,更让顾客有了参与感和仪式感。
这种视觉化操作减少了美国顾客对中餐“卫生不明”的文化焦虑,厨房成了一个“安心表演”的舞台,增强了品牌的信任度和吸引力。
鼎泰丰在美国不强调“地道”或“传统”,而是强调“标准”、“稳定”和“干净”,这些正是美国中产消费者在异国饮食中最看重的品质。配合统一的员工制服、规范的服务流程和米其林推荐等标签,它成功树立了“值得信赖的高端亚洲餐饮品牌”形象。
离开波特兰门店后,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味道上,它与我们熟悉的中餐有一定距离。但从品牌和市场角度看,它精准地迎合了美国主流对“亚洲食物”的期待:温和、整洁、有序且友好。
鼎泰丰做出的是一次“文化翻译”:不是简单复制,而是重塑成美国消费者愿意接受、消费和信赖的形式。这是一种跨文化的精准适配。
鼎泰丰在美国的成功,并非源于它还原了中餐本味,而是因为它放下了“地道”执念,满足了主流市场对“安全、美观、可靠”的需求,成为进入购物中心、米其林榜单和白人家庭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如果你和我一样,在美国的鼎泰丰吃完后觉得“不过如此”,完全正常,因为我们并非它的核心客户。但从品牌经营和文化策略的角度来看,它的成功值得佩服。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1 13: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