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oguanzho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aoguanzhong

博文

中西部六省自驾游,第十八天 湘黔渝三角

已有 953 次阅读 2025-1-18 06:21 |个人分类:中国各地|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0367铜仁中南门

0368古城大牌坊

0370石板街老店铺

0381熊家大院,贺龙故居

0387铜仁社饭

0389鸡鸣三省

0390一脚踏三省

0404边城桥头

0407六重檐大牌坊

0409边城老街

 

高关中,高平原,11月18日星期一

日游贵州铜仁,夜宿湘西边城

今天到贵州去,从吉首到铜仁100多公里,上午9点多就到了。

铜仁市位于贵州省东北部,是个地级市,管2区8县。它地处黔湘渝三省市结合部,是贵州东大门和桥头堡,明清设铜仁府,自古有“黔中各郡邑、独美于铜仁”的美誉。当地汞矿(水银)和锰矿储量极为丰富,是境内驰名中外、最具特色的优势矿产。汞矿主要分布于万山、碧江两区和松桃县。锰矿集中分布于松桃县和碧江区。碧江区就是铜仁主城区所在。

我们重点游览铜仁古城。古城位于铜仁市中心,是该市仅存的原生历史街区,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铜仁古城,又名铜仁市中南门古城,东、南、西三面临水,仅北面依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铜仁古城地处两江汇流,因水而生。史志记载,元朝年间,有渔人在古城外大小江汇流处得儒、释、道铜人三尊,古城因此得名铜仁(铜人谐音)。明代筑起城墙。明清时,舟楫往返,商贾云集,会馆林立,十分繁荣。樯帆从锦江经沅水可远及洞庭,中南门码头就是铜仁商业贸易繁荣的历史见证。附近已架起锦江大桥。

至今中南门街(中山路)仍为古城主街,入口处竖立着三重檐四柱大牌坊。上悬红底金字“中南门街”,柱上楹联“武陵晨雾开,看参差黛瓦粉墙,百里苍烟凝古画;梵净晚钟歇,问次第市声渔唱,三江碧水播熏弦。”解释一下,武陵是说本地位于武陵山区,梵净山则是铜仁地区的名山,已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

漫步青石板老街,两侧传统建筑林立,多为商铺食肆,还有一座父子进士坊。驻足读一下说明,原来此地明代陈珊1553年中进士,21年后其子亦然,这说明贵州明初建省以来,文化水平已在不断提升。这条主街与东西向的无数条巷道连成一体,望楼、宗祠、古院、木屋、店铺、学宫、巷道、城墙、码头渐次排开。仿佛回到明清时代。走进一条窄巷,抬头一看,一座宅院大门挂着“贺龙故居”匾额,这是一座清代建筑,旧名熊家大院,两进两天井。贺龙于1924-1926年间,以川东边防军警备旅长、澧州镇守使等职务。两次来铜仁招兵买马,与熊家关系甚笃,常驻熊家大院。熊家两个儿子毅然投身贺龙部队并参加了南昌起义。还要说一句,贺龙担任红二军团司令员时,政委周逸群(1896-1931)就是铜仁人,1931年牺牲。古城保留有周逸民烈士故居。

晌午了,吃顿饭吧。铜仁的绿豆粉和社饭很有名。绿豆粉好理解,类似陕西的凉皮,用大米粉、绿豆粉原料,加之决不可少的酸菜、甜酱和多种香料作配料而成,是民间传统美食一绝。但社饭是什么呢?点一份尝尝。

吃社饭是苗族、土家人的习俗。古时候,土神和祭土神的地方称为“社”。过去每年春耕和秋收时节,农民都要祭祀土神,于是约定把祭祀土神的日子称为社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煮社饭吃,以示过社。社饭是将糯米、籼米、社蒿、野胡葱、腊肉、腊肠、猪油、植物油、花生米等蒸、煮而成,既有糯米的甜香,又有腊肉的薰香,还有社蒿的清香。饭一开锅,香味四溢。如今已成当地代表性食物。我觉得有点像炒饭,但有糯米在内,带点粘劲,味道还不错。

 

吃过饭,看看时间还早。于是我们驱车北上,穿过贵州东北角的松桃,这是一个苗族自治县,以松桃苗绣出名,公路上竖着苗王城的旅游广告。下午我们来到湘黔渝三省市交界的地方。看到了一个雕塑,基座上刻一只雄鸡打鸣,文字写着“鸡鸣三省地”。附近还立有三棱形方尖柱,三面分别镌刻着红色大字,湖南、重庆、贵州,国务院1997年,身后一个木牌上写作“我在一脚踏三省,很想你”,供大家拍照留念。

这里有点像陕鄂渝交界处的鸡心岭,是鸡叫听三省的地方,但鸡心岭是人烟稀少的高山,而这里人员密集的交通商贸要地。以小河清水江为界,东岸是湖南花垣的边城镇,河西是重庆秀山的洪安镇,河上有319国道的公路桥相连。洪安镇南有条乡道,过马路就是贵州松桃县迓驾镇所属村落的一条街。

清水江真的是山青水秀,碧水清澈透明,江上游弋着几条游船,快乐轻松地游三省。这让我们想起了文学大师沈从文的描述“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边城》首段七个“一”的精妙描述被载入文学史。许多慕名而来者以《边城》为导游图,依次寻觅文中的官路、白塔、石碾和船夫的坟,踏青石古道,登水边吊脚楼,听月光下飘来的渔歌,回味近百年前美丽动人的故事。

我们也这样,先找到那条官路,如今是319国道(成都-厦门,2965公里)。河上架起了一座桥。穿过写着“欢迎您再来重庆”的桥头大拱门,漫步过桥,又是一座写着“湖南”金字的桥头堡大城楼。另一面写着“边城楼”,心仪已久的边城镇到了!

边城镇地处湖南湘西州花垣县西北边境,距县城25公里。原名茶峒(或茶洞),始建于嘉庆八年(1803),素有“一脚踏三省”之称,属湘西四大名镇之一。沈从文小说《边城》以茶峒为原型地,使小镇成为文学爱好者和旅游发烧友的最爱。2005年6月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茶峒镇更名为边城镇。“世界只有一个边城,就在花垣茶峒。”高高竖立在桥头的广告牌打出这句充满自豪感的广告语,与河对面重庆市“渝东南第一门”的牌匾遥相呼应。

当年文学大师沈从文从北京回到湘西,重游边城时,再度被边地人民纯朴、善良、包容的民风感染,回北京后,于1934年写出了不朽的经典传世小说《边城》,把古镇优美的风景,淳朴善良的风俗人情等融为一体,营造了一个令人神往的桃源秘境。

在沈从文的《边城》中,此地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如今边城镇是个城内有吊脚楼,城边有河,河中有岛的边城。边城古镇具有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随着文旅事业的兴旺,住宿餐饮也迅速发展,我们不费事就在边城找到一家客栈住下,然后出去逛街。

主街与小河平行,街头耸立着苗族风格的烟灰色六重檐大牌坊,写着茶峒两个大字,还有一对石狮子镇守。一路上青石道整洁风雅,吊脚楼古色古香,路过古码头、沈从文旅居地,直到从文广场。远处白塔耸立,如诗如画。夜幕降临,河灯点缀江面,夜色边城更浪漫,景区在灯光映衬下熠熠生辉。

1982年在茶峒取景拍摄的电影版《边城》已成影视经典,其中刻画的翠翠、爷爷等形象深入人心。当地还专门保留了拉拉渡,兴建了“翠翠居”,在翠翠岛上伫立着翠翠雕像,高度还原“翠翠和爷爷”的生活场景。优美的自然风景、淳朴的风俗人情,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032375-1469308.html

上一篇:中西部六省自驾游,第十七天 沅陵吉首
下一篇:中西部六省自驾游,第十九天 渝东南
收藏 IP: 77.1.152.*| 热度|

2 刁承泰 王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9 11: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