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溪阁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卫军英 博客原名整合营销传播研究。

博文

仲夏小暑夏梦翩然而至

已有 874 次阅读 2023-7-10 11:06 |个人分类:诗词歌赋|系统分类:诗词雅集

【原作时间2023.07.08】天亮时分好像是处在梦与非梦之间,后来回忆起跟乡村策划有关的情节,应该是梦而非现实。但喃喃自语“在做梦”时,好像是似醒非醒的提示,而且依稀之间还有现实的回应。然后又睡着了,然后再醒来,竟不知道先前讲做梦的话到底是有还是无。完全醒来后,想到庄子梦蝶的故事,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所谓物化,就是个体与外物的融合变化,同为一体,不分彼此,消除物我差别的境界。这应该是自然之道的一种隐约的呈现方式,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不可言说,但总有自己的表达方式,我想在那个过程中,肯定有个短暂的周期,我是处在物化中。

image.png

或许跟昨日(7月7日)小暑有关。按说小暑是立夏后的第五个节气,已经是仲夏时节。前几天还曾说起莎翁的有个喜剧《仲夏夜之梦》,虽然不能归于莎剧中最出色之列,但却是最富有浪漫色彩的。早年很喜欢这个剧名,据说当年金庸钟情的女神夏梦,其取名也是本于此剧。似梦非梦的体验,可能来自于小暑的联想吧,也跟近来随手重读老子道德经有关。偶尔想少年之时花很多时间背诵唐宋诗词,若当时把老子五千言也给背诵下来该多好啊,现在的记忆估计很难了。仲夏之夜应属于充满清思的夜,梦里翩然仿佛归于大道,是个体不期而得的自然约会。惟当小暑之日(2023年7月7日),襟怀如真,遐思幽静,乃拟阮籍咏怀第三十二首韵有作。

image.png


夏梦入小暑,襟怀思清幽。

不觉夏已半,况若春与秋。

无名悟天道,有名知遐悠。

恒常谁与晤,但付岁时流。

楼高天色蓝,上有白云浮。

白云来复去,驹影如何留。

逆旅成过客,所幸得栖游。

守静可归真,苏子且泛舟。


image.png

阮籍咏怀诗第三十二首: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齐景升丘山,涕泗纷交流。孔圣临长川,惜逝忽若浮。去者余不及,来者吾不留。愿登太华山,上与松子游。渔父知世患,乘流泛轻舟。古人言及此诗,皆以世患之忧而谓之,更引为魏晋嬗代之“不为魏死,耻与晋生”(王闿运语)。不过我总觉得对阮籍诗的解释,古人有时难免有点过为已甚,自从钟嵘讲阮籍: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厥旨渊放,归趣难求。其后每有论者,必将咏怀诗附会到具体魏晋事件上,这就有点像是昭明太子萧统讲“有疑渊明之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也。”其实昭明所说不过概言其事也,陶诗当然不是都在写酒了,即便是“饮酒”二十篇也不都是篇篇有酒,所以更遑论阮籍八十二首咏怀之作了。

image.png

即以上面这首“朝阳不再盛”而言,我以为就是对现实人生的感慨,是生命意识的一种强烈觉醒。生命如朝阳不再,时间如白日西隐,面对永恒的天道自然,人生只在俯仰之间。所以用了齐景公牛山之泪,和孔子的川上之叹的掌故。正由于这种现实人生的羁绊感,才生发出愿追随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而游的感叹,如渔父般超越世患,泛其舟而扬其波。有意思的是“渔父”这个形象,最初出现的时间大约是公元前三世纪,庄子有《渔父》篇,比庄子迟二十多年的屈原也有《渔父》 。

image.png

屈原被放逐后,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遇到个渔父,这渔父显然是个智者,就凭他给屈原说的那段话,就是一种深刻的觉悟: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所以说屈原活的太沉重了,他肯定是有抑郁症;而阮籍要比屈原超脱很多,他虽然也痛苦恸哭,但是他能够荡涤襟怀倾泻块垒,所以阮籍不会生抑郁症。因此我觉得阮籍这首诗其实具有某种超越性的乐观明朗。

image.png

因而我拟韵阮籍,也是带有一种轻灵的快乐。岁月忽其不淹,但并不为此感到忧时伤世,而是在天地自然之中,感悟大道之永恒。天道可悟而不可说,天地万物只不过是名相而已,这些感悟深刻而又浅显,又有谁可与晤言呢,只能在如流的岁月中感受。躺在那里,看窗外楼顶上天色湛蓝,蓝天上白云悠悠,云来云往如白驹过隙,而行云并不曾留下踪影,恰如生命在这苍茫的天地之间,如同偶然寄迹的逆旅过客,值得庆幸的是我们还可以适兴栖游。老子讲守静笃,也许我们只有保持清静无为的情怀,才可以归于真的本性。当然提出真这个概念的是庄子而不是老子,只不过我特别喜欢庄子所说的真,庄子也是在《渔父》篇里讲的: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

image.png

我总觉的人作为一种存在现象,几乎无法抵达那种道的至境,但是却可以努力切近于道,而庄子的真应该就是人性与道的融合吧,所以我崇尚真努力保持真性情。最后一句讲到苏子泛舟,实在是有点形象思维的超越性,联想到苏轼《赤壁赋》中的情景,山间之明月,江上之清风,遇之于真性情,虽然不能得道,但自然心怀贵乎于真,岂非余生之乐哉。大约是四十四年前,我写过一首诗《我做过一个扑朔迷离的梦》,应该也是那个时间,还看过一部希区柯克的电影《蝴蝶梦》,虽然这两个梦都不是庄子的梦,但毕竟年轻曾经有梦,而今仲夏之夜正可以让梦更加轻盈。

image.png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8418-1394804.html

上一篇:读书和书里书外的故事
下一篇:高树蝉音花香鸿影
收藏 IP: 58.100.35.*| 热度|

3 武夷山 尤明庆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30 08: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