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肺癌诊疗新范式
嗯,用户的问题是关于中国肺癌诊疗的新范式。我需要先看一下搜索结果里的内容,看看各个网页
都提到了哪些关键点。
首先,网页1和2都提到上海市胸科医院陆舜团队获得了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他们在围手术期免疫治疗、
靶向治疗等方面
有突破,建立了新的治疗模式,还构建了肺癌数据库。
网页3和10提到了双特异性抗体,比如依沃西单抗,用于免疫治疗,
效果显著。网页4和7讨论的是靶向药物,比如阿美替尼和芦康沙妥珠单抗,这些药物解决了耐药性问题。
网页5和6则涉
及临床研究范式和精准治疗,包括多学科协作和基因检测。网页8和9提到联合疗法,比如“去化疗”
模式和“得福组合”
在晚期肺癌中的应用。
接下来要整理这些信息,确定哪些属于诊疗新范式。首先,精准治疗肯定是核心,比如根据基因突变
选择靶向药物,
陆舜团队的靶向治疗研究和数据库建设都是这方面的例子。然后是免疫治疗的创新,比如围手术期
免疫治疗和
双特异性抗体的应用。另外,联合疗法如免疫+抗血管生成药物,或者双抗药物的使用,也是新范式
的一部分。
还有多学科诊疗模式(MDT)和临床研究转化,比如LAURA研究和数据库的建立,推动了治疗方案
的优化。
最后,国产原研药物的突破,如阿美替尼和芦康沙妥珠单抗,打破国际垄断,也是重要的一环。
需要注意时间线,用户提供的搜索结果中有些是2024年的,有些是2025年的,要确保信息的时效性。
例如,双特异性抗体依沃西单抗在2025年获批新适应症,这可能是一个较新的进展。另外,
各团队的研究成果,
如陆舜团队的围手术期免疫治疗降低复发风险,以及芦康沙妥珠单抗在耐药后的显著疗效,
都是需要强调的重点。 可能还需要整合不同网页提到的相同主题,比如数据库建设在
网页1、2和5中都有涉及,需要合并说明。
同时,不同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临床效果需要分别阐述,比如靶向药物、双抗、ADC药物等各自的突破点。
此外,联合疗法的创新,如“去化疗”模式,也是新范式的一部分,应单独作为一个要点。
最后,结构上可以分为几个部分:精准治疗与靶向药物、免疫治疗的突破、联合疗法的创新、多学科与
临床研究转化、国产原研药物的贡献。每个部分引用相关的网页内容,确保覆盖所有重要信息,同时引用
正确的编号。比如,精准治疗部分引用网页1、2、4、6、7;免疫治疗引用网页1、2、3、10等。需要
注意引用多个编号时要正确对应,避免遗漏。 中国肺癌诊疗近年来在精准医学、免疫治疗、
联合疗法及临床研究转化等领域实现了多项突破性进展,
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范式。以下从多个维度总结当前的主要创新方向及成果:
一、精准治疗与靶向药物突破
基因分型指导的个体化治疗 中国学者发现中国肺癌患者的驱动基因突变模式(如EGFR突变
比例高达50.2%)与西方存在显著差异,
推动针对EGFR、ALK、ROS1、MET等靶点的精准治疗。例如,陆舜团队通过LAURA研究证实,
EGFR突变型III期不可切除肺癌患者在放化疗后接受奥希替尼巩固治疗,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
从5.6个月延长至39.1个月,复发风险降低84%25。 此外,针对罕见驱动基因
(如MET外显子14跳跃突变)的创新药物研发,填补了治疗空白27。 三代靶向药与耐药后
治疗突破 国产第三代EGFR-TKI阿美替尼打破进口药垄断,对T790M耐药突变患者客观
缓解率(ORR)达68.9%,
且能有效抑制脑转移(缓解率61.5%)4。针对EGFR-TKI耐药后的困境,TROP2 ADC药物
芦康沙妥珠单抗
获批用于经治患者,中位PFS延长至6.9个月,死亡风险降低51%7。
二、免疫治疗进入2.0时代
围手术期免疫治疗模式 陆舜团队首创的围手术期免疫治疗(如NEOTORCH研究)使25%患者
术后病理完全缓解,复发风险降低43%,
整体死亡风险下降60%,该方案被纳入国际指南并全球推广12。 双特异性抗体引领革新
国产PD-1/VEGF双抗依沃西单抗通过靶向双重通路,在驱动基因阴性肺癌一线治疗中,
中位PFS达11.1个月
(较传统PD-1抑制剂提升近1倍),疾病控制率89.9%。其联合化疗方案对脑转移患者同样显著有效,
进展风险降低60%310。
三、联合疗法与“去化疗”策略
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 韩宝惠团队首创“信迪利单抗+安罗替尼”去化疗方案,
客观缓解率72.7%,中位PFS达15个月,不良反应显著
低于传统化疗方案8。 另一联合方案“贝莫苏拜单抗+安罗替尼”在鳞状NSCLC中中位PFS达10.12个月,
疾病进展风险降低36%9。 多靶点协同机制 芦康沙妥珠单抗作为TROP2 ADC药物,
通过“旁观者效应”及精准释放毒素,实现三重抗肿瘤机制,
显著延长耐药患者生存期7。
四、多学科协作与临床研究转化
肺癌数据库与真实世界研究 上海市肺癌专病数据库覆盖近4.8万例患者,整合基因、影像及
治疗数据,推动个体化治疗平台建设,
加速新药研发与指南制定12。 国际多中心研究主导权 中国团队主导的LAURA、NEOTORCH等
研究被国际权威期刊收录,并写入WHO病理分型及国际肺癌分期标准,
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26。
五、国产原研药物与政策支持
创新药加速上市 2024-2025年,国产三代EGFR-TKI、双抗、ADC药物等密集获批,
覆盖EGFR耐药、免疫治疗耐药等复杂场景,
打破进口药垄断4710。 医保与可及性提升 如依沃西单抗等药物纳入医保,显著降低患者
负担,推动“肺癌慢病化”目标实现310。
总结与展望
中国肺癌诊疗新范式以精准分型为基础,结合免疫治疗升级、联合疗法创新及国产药物突破,
显著提升了患者生存率(如5年生存率从30.9%提升至43.7%)5。未来,随着更多原创研究
(如TROP2 ADC在围术期的应用)和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的整合,中国有望进一步引领
全球肺癌治疗标准的制定。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5-29 15: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