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培扬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peiyang 跟踪国际前沿 服务国内科研

博文

物我合一与天人合一

已有 938 次阅读 2025-9-29 11:00 |个人分类:美学诗文|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在诗歌与科学中的体现

现在,我们来看这两重境界如何分别在诗歌与科学中展现其魅力。

“物我合一”的瞬间

在诗歌中:

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诗人采菊的动作与抬头见山的瞬间,是无心、自然的。此刻,诗人(我)、菊(物)、南山(更大的物)融为一体,没有功利之心,只有存在的本然状态。这便是极致的“物我合一”。

王国维称之为“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诗人的情感不直接宣泄,而是完全化入客观景物之中。

在科学中:

科学家在观察一个细胞分裂、一颗星辰运行、或一个数学公式的推导时,达到的全神贯注、物我两忘的状态。此时,没有研究者和研究对象的分别,只有对“物”之本身规律的纯粹观照。他的思维节奏与自然现象的节奏同步,这便是科学工作者的“物我合一”。

“天人合一”的和谐

在科学中:

这体现在科学家对宇宙的和谐与统一性的信念上。从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天球音乐”,到开普勒追寻行星运动的和谐律,再到爱因斯坦寻找统一场论,其背后都蕴含着一种“天人合一”的信念:自然法则是简单、优美、和谐的,而人类理性能够理解这种和谐,并与之共鸣。

当一个科学家发现,用来描述微观粒子的复杂数学方程,其结构竟然具有惊人的对称与美感时,他会感到自己触摸到了“天”(宇宙终极规律)的脉搏,实现了理性与存在的合一。

在诗歌中: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诗人面对永恒的明月与流水,将个体的生命置于宇宙的宏大时空之中进行叩问。他感受到的不是渺小与无助,而是作为宇宙一部分的参与感和归属感。个体的生命情感(人)与宇宙的亘古运行(天)在此刻交汇。

苏轼《前赤壁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诗人认识到自身与自然万物同为“造物者”的馈赠,从而从个体的失意中解脱出来,达到了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豁达境界。

https://chat.deepseek.com/a/chat/s/cadd48a6-4319-41d3-8aae-3851c9a7f80c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80034-1504006.html

上一篇:科学与诗歌
下一篇:劳动变成了艺术,思考变成了启示
收藏 IP: 223.72.67.*| 热度|

3 宁利中 郑永军 王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0-2 03: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