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聂凡:手足口病临床实习三周心得

已有 4159 次阅读 2011-8-13 11:55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杂谈, 手足口病, 临床诊断, 症状体征

    注:儿子从北京回来,他本来是去度假,还是安排了一段时间的临床实习。

    儿子刚刚学了基础课,对临床充满向往,在临床之余还有一些想法令人欣慰。无论他的想法是否可靠?是否具有临床价值?能够带着问题思考就说明他的学习态度是积极的。下面是他的感受和思考: 

    在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科病房呆了三周,对手足口病有了一些认识,愿与大家分享。

    首先,任何一个单一的症状表现,难以说明手足口发的进展。有些看似重症的临床表现,并非真的重症。譬如嗜睡,如果撇开其余症状,单纯的看它,我们可以理解为患儿脾胃比较虚弱,不想吃东西,故而嗜睡;也可以理解为患儿大病一场,体质比较虚弱,四肢乏力,表现为嗜睡;还可以理解为,患儿肺弱,呼吸有碍,也表现为嗜睡。如果硬要往重症上安,那也要和其它症状结合在一起看,比如高热持续不退,甚至睡中常有无意识的肢抖,易惊。或者说,嗜睡时间很长,比如3~5天。当然,还要结合视诊和听诊,以及酸碱平衡和相关的实验室指征。最后才能断定嗜睡确属手足口重症表现。手足口病的发展状况很难根据单一的症状来说明问题,但即使是多个症状排列在一起,也常常无法令人信服。它取决于患者的体质因素,对周围环境的心理和生理敏感度,整个生命状态在整个患病过程中的表现,各项实验室指征,疾病的预后抑或反复等等因素。只有在把握整体的状态下,我们才能具体理解各临床表现在其中所具有的意义和份量。

    其次,症状与症状之间确实存在有机联系(注:现在只是我个人的一个假设,至于能否成立还需要大样本的调研和深入的研究,包括病历和临床研究),它们可能表现为此消彼长,因果或者伴随的关系,也有可能是别的关系。以发热和易惊、肢抖的关系为例,有些患儿在高热时表现为易惊,肢抖;有些则在高温降低时,也表现为易惊,肢抖。前者,我个人分析发热是直接诱因,因为易惊、肢抖是在高热时产生,高热之前表现并不明显;后者,发热是间接诱因。我个人分析,由于机体在与病邪抗争的过程中,消耗较大,以致高热下降后,机体比较虚弱,即使程度比较低的发热,也无法抵御病毒力的攻击,间接促成易惊,肢抖。由此,我想到,易惊,肢抖,真的可以辨证为肝风内动吗?会不会是脾虚肝弱,津血亏耗,筋脉失于濡养呢?由于我看的病历数太少,在病房呆的时间太短(除非24小时呆病房),暂无法对症状与症状之间的联系展开论证。

    第三,体温单的研究对判断手足口的预后有一定价值。我仔细观察了手足口患儿的体温走向,多为波状热。起伏较有规律,唯一的区别在于上下波动的幅度和接近正常体温的时间,什么时候最接近正常体温,什么时候疾病走向终结。比如,体温波动的时间,体温的反复(①怎样反复;②在什么情况下反复;③与什么因素相关)等等。还有,我们怎样通过最初几天的体温变化来预测整体体温变化的情况,从而算出此患儿可能在何时痊愈,或何时预后不良。也许传统的五运六气能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也许我们需要一个数学公式。

    第四,呕吐意味着脑炎吗?手足口重症脑炎确实有呕吐的症状,但呕吐是不是就意味着脑炎呢?在临床观察期间,我发现有些患儿的呕吐与脾胃不能腐熟水谷有关。第一,吐出来的是食物;第二,吐完后患儿轻松了;也有患儿是由于不耐高热(热降下来就好了),也有是由于天生眩晕(我以前也比较爱晕,一晕就吐,吐完就好),而且,呕吐并不一定和易惊、肢抖同时发生,只是一个单纯表现的症状。因此,呕吐并不一定就意味着脑炎,或是重症临床表现。

    对于手足口重症,我发现,很多患儿与臀部皮疹的分布有密切关系。至于手足口是温邪还是杂气引起,我以为这不重要。归根结底,它并未逃出温病的范畴。张锡纯老先生就以银翘散为义,活泼变化各种方剂,因病施药,治流行重疫。虽留下的皆是个案,但还是能给我们启发的。按温病又当如何?按杂气又当如何?白虎汤证伤寒论有,温病学也有。只要药对,谁引起重要吗?还有,手足口的辨证模式不宜拘泥于卫气营血,脏腑还是六经辨证。俗话说得好,有是病,辨是症。因为手足口和诸家皆有相关联之处,比如,和卫气营血中的卫分证和气分证相关,也有热入营血的,逆传心包,少数;和脏腑辨证的脾胃肝胆相关,如果到达濒死期,莫不与心,肺最相关;和六经辨证的阳明经最多相关之处;因此,诸法合一法,灵活出击,方能克病致胜。由于中医讲究一个活字,最好于平淡中见神奇。

    这三周,我头脑里一直在思考关于手足口病的分期辨证。我认为,分期不能简单的等同于分阶段。由于影响患儿疾病发展的因素诸多,如果简单的把疾病的发展看作是几个阶段,这将无法反映疾病发展的动态和全貌。我个人以为,现在谈按什么模式进行辨证,为时尚早,如果我们对疾病的临床表现没有充分的理解和动态的把握,这个辨证模式很难得到大家公认。当然,我学医尚浅,这只是我个人一点简陋的议论。

    最后,我认为,小儿体质、实验室指征和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以及症状变化与时间(早上或晚上)的关系都是需要关注的研究角度。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474756.html

上一篇:乙型肝炎自然史:肝细胞内HBcAg漂移假说
下一篇:有关乙型肝炎自然史的几个问题
收藏 IP: 119.8.184.*|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12: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