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乙型肝炎自然史:肝细胞内HBcAg漂移假说

已有 3268 次阅读 2011-8-9 14:45 |个人分类:肝病手记|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自然史, 肝细胞, 乙型肝炎, HBcAg漂移

    我院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做了近3000例肝穿刺检查,作为回顾性分析,何清等研究了HBcAg肝细胞分布状态与病毒感染类型、病毒载量、炎症水平、治疗应答(干扰素治疗转氨酶轻度增高患者)的相关性,发表了6篇文章,初步发现HBcAg在肝细胞由核内向胞浆漂移是病毒自然清除的重要原因(漂移学说?)。为了进一步证实该假说并阐明其机制,考虑从如下实验着手进行研究。

    1. DHBV感染鸭肝细胞DHBcAg分布状态与细胞周期、病毒感染类型、病毒载量、炎症水平、治疗应答的相关性(DHBV感染鸭肝细胞DHBcAg分布状态与自然清除的相关性)

    2. DHBV不同感染状态家鸭DHBcAg肝细胞分布的对比研究

    张奉学(13682273004)的研究提示:成年鸭(黑水鸭)自然感染率36%,垂直传播病毒载量波动不降;1日龄接种鸭病毒载量逐渐下降。鸭乙肝模型病理损害轻,抗病毒治疗效果好,但容易反弹。那么,为什么人工感染与垂直传播的预后大不相同(前者逐渐清除,后者长期携带)?鸭感染模型本身炎症反应较轻,造成不同预后的原因是免疫清除还是病毒感染的部位(假设人工感染以DHBcAg肝细胞分布的浆膜型为主)?

    (1)1日龄接种鸭的动态观察

    7日→1月→3月→6月

    (2)自然感染鸭的动态观察

    1月→3月→6月→1年→2年

    (3)治疗鸭的动态观察

    7日→1月→3月→6月

    3. HBcAg肝细胞分布状态预测轻度ALT增高慢乙肝患者抗病毒疗效建议书

    由于大量医学统计学的临床应用,我们常常把慢乙肝的疗效当成概率事件。实际上,对于具体的患者,“有效”或“无效”是个“必然性事件”。因此,当事物的内在规律被揭示以后,看似的概率事件也就成了必然性事件。

    2009年,Liaw & Chu在Lancet 发表文章,探讨了慢性HBV感染自然史,增加了模式图中HBcAg在肝内的分布指标。即免疫耐受期,HBcAg在肝内的分布为细胞核,免疫清除期为细胞核/细胞质,非活动携带期为阴性。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事件,因为其所依据的文献仅仅来自于几十例的肝组织病理结果,要进一步证实还得积累病例资料,并扩大到动物试验。

    (1)发病类型:HBeAg(+),HBcAg(-)

    (2)治疗药物:恩替卡韦,长效干扰素

    (3)治疗时间:半年,1年

    (4)年龄分布:<30岁,≥30岁

    (5)病毒载量:≥107,<107

    (6)肝脏炎症:≥G2,<G2

    目前的论文存在方法学缺陷:穿刺部位是否可靠?检测方法是否稳定?判断标准是否规范?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473439.html

上一篇:告别百仕达
下一篇:聂凡:手足口病临床实习三周心得
收藏 IP: 119.8.184.*|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5 16: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