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从”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到“考古中国”(3)

已有 974 次阅读 2025-10-30 08:29 |个人分类:读书笔记|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判断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如何突破西方“文明三要素”束缚?

判断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对西方“文明三要素”的突破,是中国考古学和历史学在理论与实践上取得的一项重大成就。要理解这一突破,我们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西方“文明三要素”。

西方“文明三要素”及其局限性

这套标准主要源于西方学者对两河流域、古埃及等早期文明的研究总结,认为一个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标志是同时具备:文字,用于记录和复杂行政管理;青铜器,代表高级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和军事权力;城市,具有城墙、宫殿、神庙等大型公共建筑,作为政治、经济和宗教的中心。

其局限性在于:这是一种“要素清单”式的判定方法,带有“一刀切”的色彩。当它被当作普世标准应用到全球其他地区时,就会遇到问题。最典型的反例就是中南美洲的玛雅文明和印加文明:玛雅有宏伟的城市和文字,但并未广泛使用青铜器;印加有巨大的城市和强大的国家组织,却没有文字。它们显然都是文明,但这套标准却无法准确衡量。

中国方案”的核心:从“要素”到“过程”与“社会结构”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在大量考古发现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更适合中国实际、也更具有普遍意义的判断标准。它不是简单地替换几个要素,而是从根本逻辑上进行了突破:从静态的“要素checklist”转向对动态的“文明化进程”和“社会复杂化程度”的考察。

其核心是看社会是否出现了作为“国家”标志的:权力中心、社会分层、组织模式。具体而言,“中国方案”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判断:

突破一、强调“国家社会”的出现,而非个别要素的有无

这是最根本的突破。即使没有发现文字或青铜器,只要考古证据能证明当时的社会已经分化出金字塔式的等级结构,并存在一个强制性的公共权力(王权)来管理社会,就可以认定为文明。

典型案例如良渚文明(距今5300-4300年):良渚没有发现成熟的文字系统(仅有刻划符号),也没有青铜器。根据中国方案:

巨型工程与动员能力:修建了包括水坝在内的庞大水利系统,以及面积达300万平米的古城和人工土台莫角山。这需要跨越血缘关系、组织大量劳动力的社会动员能力,这背后必然存在一个强有力的权力中心(王权)。

严格的等级分化:反山、瑶山等墓地中,少数大墓拥有数百件精美玉琮、玉钺、玉璧,而绝大多数小墓几乎一无所有。玉钺代表军权,玉琮代表神权,这表明社会已形成“王”“贵族”与“平民”的严格等级。

城乡分野:出现了以古城为中心的都市和周边的村落,形成了清晰的中心-边缘结构。

结论:良渚社会已经是一个进入了早期国家阶段的文明,它用“玉器”和“土木工程”表达了其文明的特征,无需等待文字和青铜器的出现来“证明”自己。

突破二、建立多元化的认定标准体系

中国方案”不是一个僵化的清单,而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

生产力与经济发展:不仅看青铜器,也重视农业(如水稻、粟黍)的发展程度、手工业专业化(如玉器、陶器、漆器)和资源远距离贸易与控制(如良渚的玉料、二里头的绿松石)。

社会结构:核心是看社会分化是否严重且制度化。主要体现在墓葬等级、居住条件(宫殿区与普通民居)的巨大差异上。

权力结构的集中程度:这是判断“国家”与“酋邦”的关键:出现大型宫殿建筑(如二里头遗址),是王权行使的物理空间;出现大型高等级墓葬(如陶寺遗址),随葬品丰富且带有礼器性质,体现了王者的权威;出现暴力与刑罚,如乱葬坑、刑具等,表明国家拥有合法的暴力垄断权。

精神文化与认同:重视礼仪制度的形成。例如玉礼器(琮、璧、钺)和青铜礼器(鼎、爵)的组合与规制,体现了维系社会秩序的“礼制”,这是一种高级的精神文化和社会整合方式。这比单纯的“有无文字”更能反映一个文明的精神内核。

总结:两种范式的对比

特征

西方“文明三要素”范式

中国方案范式

核心逻辑

要素清单式:必须同时具备文字、青铜器、城市。

社会结构分析式:核心是判断国家社会的形成

判断标准

单一、刚性。

多元、灵活、系统。

侧重点

静态的 有什么”

动态的如何组织”权力结构”

适应性

适用于两河流域、古埃及等,但具有地域局限性。

更具普世性,能容纳世界各文明的多样性(如玛雅、良渚)。

文明表现

强调物质技术(青铜、文字)。

同样重视精神文化、礼仪制度和社会组织(如玉礼制、土木工程)。

总而言之,“中国方案”的突破在于它告诉我们:文明并非只有一种面孔。它打破了长期以来的“西方中心主义”历史观,证明了人类走向文明社会的道路是多元的。中华文明以其独特的“玉器时代”“礼制文明”和“土木工程”模式,同样独立地走进了文明的门槛,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贡献了不可或缺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508053.html

上一篇:从”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到“考古中国”(2)
下一篇:星言星语和星月(438):今天运动会
收藏 IP: 120.231.209.*| 热度|

2 王涛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2 04: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