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从”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到“考古中国”(1)

已有 1604 次阅读 2025-10-29 22:25 |个人分类:读书笔记|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夏商周断代工程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关系

夏商周断代工程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中国旨在解决上古史重大难题的两大国家级研究项目,它们之间既有紧密的承接关系,又在研究目标、范围和方法上有着显著的区别。我们可以用一个比喻来理解:如果说“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为中华文明的青年期(夏商周)绘制一份精确的“年表”,那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就是追溯其整个童年和少年期,探究其“如何起源、为何形成、怎样发展”的宏大历程。

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它们的关系。

核心区别

附表  两大“工程”的不同之处

特征

夏商周断代工程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核心目标

为夏、商、周三代建立一份有科学依据的年代学年表。解决“何时”的问题。

探寻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早期发展的全过程。解决“如何”“为何”的问题。

时间范围

主要集中在公元前2000多年至公元前800多年(夏、商、西周)。

时间跨度极长,从距今约5500年至距今约3500年(甚至更早),涵盖仰韶晚期、龙山时代到夏商时期。

研究焦点

年代学。力求给出精确到“年”的王世纪年。

文明化进程。关注社会复杂化、国家起源、权力结构、经济基础、精神信仰等。

方法论特点

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以给出具体年代数据为导向。主要依靠:传世文献(如《史记》)的天象记录;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材料;碳14测年等科技手段(目标是“定年”)。

多学科、全方位、全景化。涉及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遗传学、环境科学、科技史等。更侧重于社会结构的分析,而非单一王年的确定。

代表性成果

《夏商周年表》

提出了判断文明社会的“中国标准”;明确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宏大特征和发展图景。

内在联系

时序上的承接与发展:断代工程”(1996-2000)在前,它聚焦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广域王权国家(夏)及其后续王朝的年代问题;探源工程”(2001-至今)在后,它意识到要真正理解夏商周,必须向前追溯,搞清楚文明是怎么“长出来”的。因此,它自然地将“断代工程”的起点(夏)作为自己研究时段的下限,并向上延伸了约1500-2000年。

逻辑上的深化与拓展:断代工程”回答了“什么时候有了王朝”这个问题,为中华文明五千年的说法提供了夏代开始的年代学支点;探源工程”则进一步追问,“王朝和国家是如何诞生的?在夏朝之前,这片大地上发生了什么?”它要揭示的是从“满天星斗”的邦国时代到“月明星稀”的王国时代的完整过程。

方法上的继承与革新:断代工程”开创了中国大规模运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结合研究重大历史问题的先河,为“探源工程”积累了宝贵的多学科合作经验;探源工程”继承了这一方法论,并将其应用得更加深入和广泛。它不再仅仅满足于给出一个年代数据,而是利用各种科技手段来重建古代环境、分析经济活动、研究人群迁徙和饮食结构,从而全方位地“复活”历史。

简明的总结

夏商周断代工程更像一个“定点”工程,它旨在为中国早期国家的历史确立一个可靠的时间框架,是历史编年学的重大突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则是一个“溯源”工程,它旨在揭示中华文明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从多元到一体的整个动力机制和演进过程,是文明史研究的宏大叙事。

总而言之,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国学者试图科学地重建自身早期历史的宏大努力。“断代工程”是坚实的基础和起点,而“探源工程”是在此基础上建造的、更为壮丽和复杂的历史大厦。它们相辅相成,共同将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研究推进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

附:夏商周断代工程简介

研究背景:我国古书记载上古历史,只能依照司马迁的《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追溯到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再往前就说法不一,成为“有王无年”的疑史,出现了“5000年文明,3000年历史”的不正常现象。年代学是历史学的骨架,没有准确的年代,历史学体系就无法建立起来。夏、商、周,被人们尊称为“三代”,是中国古代文明形成、发展和繁荣的重要阶段,向前可上溯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向后可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基本走向,但其年代学始终是一个学术难题。历代学者薪火相传,试图解读这个古史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但由于涉及的领域非常宽广,而研究又大多是分散进行,研究的资料和手段也较有限,所以在一些关键的问题上始终没有突破,学术界也一直未能达成共识,这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古史研究中的重大缺憾。

实施工程:1996年5月,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由科技部组织领导实施启动。这是一项由历史学、考古学、天文学和测年技术等学科专家联手实施的重大系统工程。夏商周年表要达到:对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以前各王,提出准确的年代;对商代后期武丁以下各王,提出比较准确的年代:对商代前期,提出比较详细的年代框架:对夏代,提出基本的年代框架。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经论证设立了9大课题,即“有关夏商周年代、天象及都城文献的整理及可信性研究”“夏商周天文年代学综合性问题研究”“夏代年代学的研究”“商前期年代学的研究”“商后期年代学的研究”“武王伐纣年代的研究”“西周列王的年代学研究”“14C测年技术的改进与研究”“夏商周年代研究的综合和总结”。在这 9大课题之下,又分设 36个专题。之后,在启动实施大课题的过程中,根据研究需要和新的考古发现,又滚动增设了8个专题。例如:“商前期年代学的研究 ”课题,包括“郑州商城的分期与年代测定”“小双桥遗址的分期与年代测定”“偃师商城的分期与年代测定”3个专题,其后又滚动增设了1个“邢台东先贤文化分期与年代测定”专题。

夏商周断代工程,成立了以历史学家李学勤、考古学家李伯谦、测年专家仇士华、天文学家席泽宗为首席科学家的专家组,专家组带领9个学科12个专业的200多位学者参与攻关。

研究成果:经过5年的努力,夏商周断代工程仅多学科的学术讨论会就召开了52次,夏商周断代工程从没有偏离项目设置的课题及专题轨道,各个课题和专题的目标基本上都得以实现,终于结下了丰硕的成果。2000年9月15日,夏商周断代工程通过国家验收。2000年11月9日,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公布了夏商周年表。

这里,就考古学上的进展简要介绍。对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河北邢台东先贤遗址,山西天马和曲村遗址、曲沃北赵晋侯墓地,陕西丰镐遗址、周原遗址、商州东龙山遗址,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禹州瓦店遗址、新密新寨遗址、偃师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郑州商城遗址、郑州小双桥遗址和安阳殷墟遗址等进行了考古发掘,有许多重要考古发现。

其中,在登封王城岗,发现了龙山文化晚期大城,证明了这里是夏代早期“禹都阳城”之所在。新密新寨龙山文化晚期和新寨期文化城址,也属于早期夏文化范畴。在偃师商城中部和南部,发掘出一座时代更早一些的小城,这样就把偃师商城的始建年代提早到二里头文化四期,它早于郑州商城一个阶段,当为商代最早的“汤都西毫”。在郑州商城,发掘出二里岗上层二期的宫殿建筑、绳纹板瓦和与祭祀有关的青铜器藏,证实了郑州商城使用时间很长,而近在咫尺的郑州小双桥遗址则是商王室的大型祭祀场所。在安阳殷墟东北隅发现的面积约4平方千米的洹北、夏商商城,已成为夏商周断代工程标志性成果之一,很可能是盘庚最初迁殷之地。在陕西丰镐遗址,发掘出极为难得的先周文化晚期、西周初期、西周早期和西周中期叠压打破的地层和灰坑的遗迹现象,提供了各期珍贵理想的测年标本。在北京房山琉中戾标仗璃河,发掘的 M1193 西周大墓,出土了青铜器克罍、克盉,其铭文记载了燕国的始封,墓主为第一代燕侯,当在周成王时期;发掘的H108地层关系明确,是琉璃河遗址中时代最早的西周遗存之一,出土1片刻有“成周”二字的龟甲(成周营建于成王初年,H108当不会早于成周的建成,即其上限不超过成王时期)。这两次考古发现,对确定西周始年有重要断代意义。此外,山西天马、曲村遗址和曲沃北赵晋侯墓地的考古发掘,对西周中期和晚期断代非常重要。对上述这些夏商周遗址的考古新发现进行考古学文化分期研究,既为科技测年提供了系列样品,又为有关考古学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照。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508024.html

上一篇:从铜矿遗址、铸铜技术、古蜀国文化,看三星堆青铜文明原创性的实证基础(6)
下一篇:从”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到“考古中国”(2)
收藏 IP: 120.231.209.*| 热度|

5 郑永军 王涛 许培扬 张晓良 曾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2 04: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