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疾病史:15种重大疾病认识与干预的重大转折》——糖尿病(1)

已有 522 次阅读 2025-5-13 20:13 |个人分类:医学史话|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一、临床特征认识:从尿多、尿甜到尿糖

2015年,有学者从三个认识阶段探讨了糖尿病命名的历史[谷晓阳,甄橙. 从多尿到糖尿:糖尿病命名的历史. 生物学通报,20155012):55-58]:(1)糖尿病:尿多的疾病;(2)糖尿病:尿甜的疾病;(3)糖尿病:尿糖的疾病。可以看出,人类对糖尿病临床特征的认识,有一个从模糊、笼统到清晰、准确的辨别过程。

(一)糖尿病认识从“尿多”开始

无论东西方,人们认识糖尿病都是从“尿多”开始的。最早的记载,来源于公元前1550年左右古埃及的埃伯斯纸草文(Ebers Papyrus),其中有一种“可以治疗排尿过多”的疗法。

据考证(李良松刘学春. 甲骨文化与中医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版),甲骨文中就有“疾尿”的记载,说明中国在公元前1300年前,就已经注意到尿液方面改变所引起的疾病。《甲》1128卜辞云:“乙巳卜,有疾,王尿?八月。”即乙巳这天行卜,殷王可能在八月份发生尿液方面的疾病。

中国现存最早的医书,发掘于马王堆汉墓的《五十二病方》中描述了类似糖尿病的“病脞瘦,多弱(溺),耆(嗜)饮”临床症状。之后,从《黄帝内经》到《伤寒杂病论》,“消渴病”的命名直接是这些症状特征的体现,并以一种思维惯性沿用至今。即使今天,中国的糖尿病发病现状令人担忧,人们已经把消渴病等同于糖尿病来进行临床研究,中医学仍然坚持传承这一病名而不思更改。

公元前2世纪左右,叙利亚著名医生 Arctaeus对糖尿病的临床表现作出了如下描述:病人不能停止小便,尿流不止,如同开了闸门的渡槽。患者将不停地饮水,但是与大量的尿液不成比例,并且引起更多的排尿。人们无法控制这些病人的饮水和小便,如果让这些病人禁水片刻,他们的嘴会变得非常炙热,身体会变得干枯,内脏如同被烧焦,病人会反复出现恶心、疲劳、烦渴,过不了多久,就会死亡。

西方医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约公元前 460-355)没有专门有关糖尿病的论述,但他记述了许多以尿多和消瘦为表现的临床病例。阿勒特斯(Aretaeus81-138)可能是医学史上第 1个使用 diabetes来描述这种大量排尿的消耗性疾病的医生。他在医书中的记载:“这是一种可怕的折磨,血肉四肢溶于尿中。患者永远不停地喝水,但排尿是不停歇的,就像是一个双端开口的管道,一旦患者停止饮水哪怕很短的一段时间,嘴巴就会变得焦干,身体也会干燥,内脏就像着了火一样,患者可怜而又痛苦,很快便会在灼烧般的干渴折磨下死去。”

古罗马名医盖伦(Claudius Galen138-201)认为,diabetes是“由于肾脏的虚弱,无法留存住水分”,他将diabetes和腹泻进行了类比,称 diabetes 是“尿的腹泻”,并将其称为多尿病(hydrops ad matulam)、口渴病(dipsakos)。鲁弗斯(Rufus,约 98-117年)为 diabetes提出一个新名字leiouria(意为多尿症)。卡修斯·费利克斯(Cassius Felix)则解释说,“这种被希腊人叫做diabetes 的疾病是因为身体器官的多孔性,使得任何液体都可以通过尿排出。”

(二)认识“尿甜”是重要进步

对于糖尿病的临床特征,认识“尿甜”是一个进步。因为“尿多”可见于多种泌尿系疾病,但“尿甜”就大大地缩减了疾病范畴,为揭示糖尿病的本质提供了特征性的经验依据。

关于患者尿液有甜味的记录最早可追溯至印度医学,《阇逻迦集》和《妙闻集》中均使用了“Madhumeha”来指代一种症状为甜尿的疾病,并描述蚂蚁会在这类患者的尿液周围聚集,还记载这一类疾病与遗传、肥胖、久坐不动的生活模式以及饮食有关。

在我国,晋代(公元265年~420年)陈延之《小品方》推论消渴病尿甜机理,但原本已佚。《外台秘要》对其做了转载:“消渴者,原其发动,此则肾虚所致,每发即小便至甜。”唐代甄立言撰写的医书《古今录验方》中也有“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有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也”的记载。

在中世纪的波斯,阿维森纳(Avicenna980-1037)的著作《医典》中,记录了diabetes 患者的贪食、甜尿症状,还提到了与疾病相关的一些并发症,如性功能障碍等。

西方关于患者“甜尿”的临床认识相对较晚。17世纪,因发现了脑底动脉环而留名医学史册的英国医生托马斯·威利斯(Thomas Willis1621-1675),将“甜尿”与糖尿病的相关研究引入了英国医学界。威利斯在著作中有一章命名为“使人排尿的病魔”(the pissing evil),其中记录到“患者的尿非常甜,就像是掺了糖或者蜜”,他还观察到患者会有神经痛等并发症的临床表现。尽管威利斯没有进一步研究出患者的甜尿从何而来,但他仍大胆推测 diabetes 的糖最初来源于血液,然后才出现在尿里,它是一种血液疾病,而非肾脏疾病。

为什么西方对“甜尿”的认识比较迟钝?或许与他们的制糖技术滞后有关。1930年代,季羡林在德国学习梵文的时候,便开始注意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欧美许多国的语言中,表示“糖”这个字,英文是sugar德文Zucker,法文是sucre,俄文是caxap,其他语言也大同小异。这些字都是外来语,根源是梵文的sarkara。根据语言流变的规律,一个国家的某一件东西从外国输入,常常连名字也带了进来,在这个国家成了音译字。“糖”借用外来语,就说明欧洲原来没有制糖技术,该技术是从印度引入的。这个发现,在季羡林的脑子里留下了深刻印象,以至于他后来写了一部70多万字的《糖史》。

(三)“尿糖”与糖尿病命名

中国在西周时就已有饴糖,它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制造出来的糖。敦煌残卷中有一段关于印度制糖术的纪录,说到印度出产甘蔗,可造最上等的“煞割令”(梵文sakara 的音译)。根据季羡林考证,“煞割令”意味着印度的砂糖制糖术经过丝绸之路在汉代传入中国,梵文sakara又有“石”的含义。印度的“石”糖传入中国,汉代文献中的“石蜜”“西极石蜜”“西国石蜜”,指由西域入口的“石”糖;其中“西国”“西极”正是梵文sakara的对音,而“石蜜”是梵文sakara的意译。

令人惊奇的是,中国最早有了饴糖,印度也最早有了制蔗糖的技术,但糖尿病的病名却最早来自于欧洲。

18 世纪的苏格兰医生威廉·库伦(William Cullen1709-1790),极可能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的首位提出者。1769 年,库伦在爱丁堡大学担任医学教授期间,提出了dibetes应该分为diabetes insipidus(尿崩症)和 diabetes mellitus(糖尿病)两种:尿崩症患者的尿液没有任何味道,而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甜味物质。

英国医生马修·多布森(Matthew Dobson1735-1784)关于糖尿病的著名研究,得益于一名患者彼得·狄金森(Peter Dickonson)。1772年,多布森收治了33岁的男性患者——狄金森,该患者具有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如严重口渴、饥饿、多尿、体重减少、皮肤干燥,偶尔伴有发热,每天排出 15.91 L28品脱)尿液。多布森基于对狄金森的临床观察,以及对患者血液和尿液的实验监测,发表了一系列文章。1776 年,多布森在医学会会刊合集《医学观察与调查》(Medical Observations and Inquiries)上发表了论文《糖尿的属性》(Nature of the urine in diabetes)。多布森在论文中描述了5个实验,并得出8个实验观察结果和问题:

实验 2:从患者的手臂取约 227 mL(原文为 8 盎司)血液,静置……血清不透明,像常见的奶酪乳浆,有些甜,但是我认为不及尿甜。

实验 5:将 2.273 L(原文为2夸脱)尿液缓慢加热,蒸发至干燥状态……剩余的物质是一块白色的块状物……是颗粒状的,很容易用手指捏碎,闻起来像糖,无论从味觉还是嗅觉上,都不能将之与糖区分开。

这些实验提示如下:……2.从实验5可以看出……很明显,对这一例糖尿病患者,相当大量的含糖物质由肾脏排出。很可能这种疾病的每一例尿液有甜味的病例都是如此。从实验2还知道,含糖物质不产生于肾脏,而是早就在血清中存在了……

3.这解释了疾病的消耗性质,如此大量的滋养性物质在得以良好吸收、用于营养之前被肾脏排出。糖尿病在一些病例中表现为很快的消耗,我观察到它的终末期可以不到5周,在另一些患者当中,它是一个慢性疾病。

多布森是将糖尿病和糖尿紧密联系起来的人,通过看来非常简单的生理实验和观察,多布森构建了糖尿病与血糖升高的相互关系。可见,医学革命之后的临床观察已经与之前模糊粗糙的描述大相径庭,他的描述定量且精细。

多布森去世后不久,1797年英国军医约翰·罗洛(John Rollo1749-1809)改良了糖尿病的饮食疗法,1815年,法国化学家尤金·谢弗勒尔(Eugene Chevreul1786-1889)发现了糖尿里的糖就是葡萄糖,1830年又发现糖尿病患者的血液里也有葡萄糖,至此,糖尿病中的甜性物质终于清楚明了。

当然,当时糖尿病概念与现代糖尿病还有很大差异。此后,经历了 2个世纪的探索,随着内分泌学中激素概念的提出,胰腺中胰岛素的提取和应用,临床知识的积累和流行病学的发展等,基础医学的大踏步进步,才有了当今医学所认识的糖尿病。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的定义是: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一组异质性代谢性疾病,由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岛素作用缺陷所引起,以慢性高血糖伴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障碍为特征。

令人遗憾的是,当现代医学在“糖尿病”的病名指导下,基础研究与诊疗进步相互交错、突飞猛进之时,当代《中医内科学》仍然坚持“消渴病”特色诊断下的辨证论治,尽管临床工作者已经与“糖尿病”的诊疗和预防开始接轨,却始终无法推动自身诊疗技术与基础医学的互动。

二、病理学发现:从胰腺、胰岛到胰岛素

(未完待续)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485602.html

上一篇:中西医结合感染病研究70年
下一篇:《疾病史:15种重大疾病认识与干预的重大转折》——糖尿病(2)
收藏 IP: 120.229.59.*| 热度|

3 崔锦华 王涛 宁利中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5-15 11: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