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西医结合感染病研究在过去70年中取得了显著成就,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尤其在重大传染病防治、临床诊疗创新及国际影响力提升等方面表现突出。以下是主要成就的梳理:
一、政策与机制创新
早期政策奠基: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团结中西医”的卫生工作原则,为中医参与传染病治疗提供了制度保障。例如,1954年石家庄流行性乙型脑炎暴发时,中医郭可明团队采用温病学理论辨证施治,将死亡率从50%降至10%以下,形成“石家庄经验”并在全国推广。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西医结合模式在血吸虫病、白喉等传染病防治中广泛应用,如江西省中医杨志一提出的血吸虫病“六经分型论治”成为规范化诊疗的范例。
现代机制优化:在新冠肺炎防控中,甘肃省创新“中西医双组长制”和“三联三融”体系(院校、院地、院院联动,中西医、临床与基础、多学科融合),通过“甘肃方剂”实现全程介入治疗,显著降低重症率和死亡率,为全球提供了中西医结合的科学模板。
二、重大传染病防治
1. 经典传染病控制
乙型脑炎:基于温病学理论,采用清瘟败毒饮、白虎汤等方剂,结合针灸治疗后遗症,疗效显著,成为中西医结合的早期典范。
血吸虫病:通过中药验方与现代药物(如吡喹酮)结合的综合防治策略,使我国血吸虫病流行率大幅下降,2020年96.5%的流行县达到传播阻断标准。
结核病与乙肝:中药辅助治疗结核病增效减毒,乙肝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后,5岁以下儿童感染率从9.67%降至0.3%,成为疫苗预防疾病的全球标杆。
2. 新发传染病应对
新冠肺炎:连花清瘟基于“肺络病证治理论”研发,获批新冠病毒感染适应症,并在30余国注册上市;甘肃方剂通过“宣肺透邪、清热解毒”等治法降低重症转化率,临床有效率显著。
呼吸道疾病:钟南山团队通过玉屏风颗粒的循证研究,证实其可减少慢阻肺急性加重风险32.3%,并推动太极拳作为康复手段的科学验证。
三、科研与理论突破
温病学与现代医学结合:如乙脑的“暑温”辨证、新冠的“疫毒夹湿”病机分析,指导临床用药。
肺络病理论:贾振华教授提出“气络-气道-血络”传变规律,系统解析呼吸系统传染病的中医病理机制,为连花清瘟等药物研发提供理论支撑。
循证医学转化:钟南山团队通过随机双盲试验验证玉屏风颗粒疗效,推动中医药从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转型。类似研究还包括连花清瘟的多中心临床评价,证实其缩短发热时间、改善肺部炎症。
四、国际影响力与现代化
全球认可与输出:连花清瘟、针灸麻醉等技术在30余国注册应用,中医舌诊、辨证方法被纳入国际诊疗指南。钟南山在国际学术会议中展示中医舌象诊断案例,赢得西方医学界认可。我国消灭天花早于全球十余年,人痘接种术对全球免疫学发展贡献深远。
学科交叉与多学科协作:北京中医医院等机构通过多学科模式(如心血管、肾病、营养科联合)救治复杂感染病例,结合中药塌渍、穴位贴敷等中医外治法,显著提升危重症患者生存率。
五、未来展望
中西医结合感染病研究需进一步深化以下方向:
机制研究:利用基因组学、代谢组学揭示复方中药的多靶点作用机制。
标准化建设:完善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推动国际标准制定。
全球合作:扩大中医药在“一带一路”国家的应用,应对新发传染病挑战。
70年来,中西医结合在感染病领域实现了从经验传承到科学验证、从本土实践到国际推广的跨越,成为我国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支柱。未来需继续以现代科技为桥梁,推动中医药在全球传染病防治中发挥更大作用。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5-14 12: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