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斯蒂芬·平克在《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暴力为什么会减少》中展示那些令人震撼的图表和数据时,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与直觉相悖的结论:人类正生活在有史以来最和平的时代。这一论断与我们每日接触的新闻头条形成了鲜明对比——恐怖袭击、局部战争、校园枪击似乎无处不在。然而平克用冷硬的数字告诉我们,相比祖先,我们被暴力夺去生命的可能性已降至历史最低点。这部著作不仅是一部关于暴力减少的编年史,更是一部人类自我驯化的隐秘史诗,揭示了文明进程中那些被忽视的善良天使如何逐渐战胜内心的恶魔。
平克将推动暴力减少的力量归纳为五位“善良天使”:移情、自制、道德感、理性以及我们文化中主导的某种倾向。这些内在品质并非凭空而来,而是人类在特定文明条件下逐渐培育的心理能力。移情使我们能够感受他人的痛苦,自制让我们克制即时报复的冲动,道德感构建了行为规范,理性帮助我们计算暴力行为的长期代价,而文化倾向则塑造了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这些心理机制的形成与强化,构成了暴力退潮的内在动力。
历史学家常常关注战争与革命这些戏剧性事件,却忽视了日常暴力形式的变迁。平克的研究让我们看到,从原始社会的部落仇杀、中世纪的酷刑示众、近代的奴隶贸易到现代战争的逐步受限,暴力形式与频率的演变本身就是一部文明史。人类对暴力的态度经历了从崇拜到容忍再到抵制的转变过程。罗马斗兽场中的欢呼与今天对虐待动物的愤怒之间,横亘着一道巨大的道德鸿沟。这种情感结构的转变,比任何政治革命都更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
平克详细分析了暴力减少的四大历史性力量:利维坦(国家垄断合法暴力)、商业(温和化效应)、世界主义(扩大同情圈)以及理性(权衡利弊的能力)。这些力量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文明生态系统。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国家权力的出现与巩固——霍布斯所描述的“所有人对抗所有人的战争”状态,正是随着中央权威的形成而逐渐消退。现代国家通过法律体系、警察力量和司法制度,将复仇权从个人手中收回,从根本上改变了暴力行为的成本收益计算。
商业的发展则创造了一种新型人际关系,使合作比掠夺更具吸引力。平克指出,当陌生人之间能够通过交易而非掠夺来满足需求时,暴力就失去了经济合理性。这一过程伴随着城市化和劳动分工的深化,将越来越多的人纳入互惠网络中。商业文明的扩展不仅改变了行为模式,更重塑了人们的思维方式——耐心、妥协和长期规划这些商业活动所需的品质,逐渐替代了冲动、对抗和即时满足这些暴力倾向。
印刷术的发明与普及在暴力减少的历史中扮演了出人意料的角色。平克认为,阅读小说能够培养人们的移情能力,使读者能够进入他人的内心世界。这种心理训练扩展了人类的“同情圈”,从家族、部落逐步扩大到国家、种族乃至全人类。十八世纪的“阅读革命”与随后的人道主义改革浪潮之间的关联,揭示了文化传播如何改变道德情感。当人们能够想象奴隶、异教徒甚至动物的感受时,对这些群体的系统性暴力就变得越来越难以辩护和维持。
女性地位的提升是平克分析中另一个关键变量。统计显示,无论在国家间还是社会内部,女性赋权程度与和平程度呈正相关。这一现象背后是两性在风险偏好和冲突解决策略上的差异:女性更倾向于通过协商和非暴力手段解决问题。随着女性获得教育权、参政权和经济自主权,她们将这些偏好带入公共领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决策方式。平克甚至提出,人类历史的和平化进程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视为"女性化"进程——那些被视为“女性特质”的品质,如合作、沟通和共情,正在成为主导性的社会价值。
平克的理论框架并非完美无缺。批评者指出,他可能低估了现代暴力形式的隐蔽性——经济剥削、结构性不平等和环境破坏是否可以视为暴力的新形态?核武器的存在是否使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灭绝风险?这些质疑提醒我们,暴力的减少并非线性进步,而是一个充满反复和新型挑战的过程。当代世界中的暴力或许不再表现为公开的血腥场面,而是转化为更微妙但同样具有破坏性的形式。
阅读《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我们获得的不仅是对历史的新理解,更是一种面对未来的谨慎乐观。平克展示的长期趋势表明,尽管局部冲突和新型暴力不断出现,但推动人类走向和平的基本力量仍在发挥作用。这种乐观不是建立在天真的理想主义上,而是基于对历史深层模式的识别。每一次当我们选择谈判而非对抗、证据而非偏见、包容而非排斥时,我们都在强化那些善良天使的力量。
暴力的退潮是一部尚未完成的史诗,每个时代都在书写自己的章节。平克的著作最终指向一个深刻的洞见:文明不是某种既成状态,而是一个持续进行的自我驯化过程。在这个意义上,理解暴力为何减少,就是理解人性如何在历史长河中不断重新定义自身。当我们认识到那些推动暴力减少的力量仍在运作时,我们或许能够更清醒地面对当下的恐惧与愤怒,更坚定地选择那条虽然曲折但确实存在的和平之路。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9 15: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