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天,在佛山举行的“协和杯多学科中医病案演讲活动”,我预先准备了两个题目,打算提问参赛选手:
一、联苯双酯和双环醇为何降ALT效果较好,降AST差一些,说明什么问题?
联苯双酯和双环醇在降低ALT(谷丙转氨酶)方面效果显著,但对AST(谷草转氨酶)的作用较差,这一现象主要与以下机制和临床特点相关:
1. 作用机制的差异
ALT与AST的分布不同:ALT主要存在于肝细胞质中,而AST分布于线粒体和细胞质。当肝细胞轻微损伤时,ALT更容易释放到血液中;而AST的释放通常与更严重的肝细胞损伤(如线粒体破坏)相关。
药物对酶的抑制方式不同:联苯双酯和双环醇可能通过直接抑制ALT的活性或加速其代谢灭活来降低血清ALT水平,但对AST的抑制作用较弱。例如,联苯双酯被证实能抑制四氯化碳中毒小鼠的ALT升高,但对AST无明显影响。
2. 肝损伤程度的关联
轻症患者效果较好:在轻度慢性肝炎或急性肝损伤中,ALT的升高主要反映细胞膜通透性改变,此时联苯双酯可通过降低ALT水平改善指标。然而,AST的升高常提示线粒体损伤或更严重的炎症,此类损伤可能超出药物的作用范围。
重症患者效果差:对于重度慢性肝炎或肝硬化患者,AST往往持续升高,联苯双酯和双环醇的降酶效果显著减弱,甚至可能因掩盖真实病情而延误治疗。
3. 药物作用的局限性
非抗炎性降酶:这两种药物主要通过调节酶活性而非抗炎或修复肝细胞发挥作用。例如,联苯双酯虽能快速降低ALT,但对肝脏组织学的改善有限,甚至可能因停药后反弹导致AST进一步升高。
对AST的影响不一致:临床观察显示,部分患者在服用联苯双酯后AST反而升高,可能与药物无法抑制线粒体来源的AST释放或掩盖实际炎症进展有关。
4. 临床应用的限制
停药反弹问题:联苯双酯停药后ALT易反跳(约半数患者在半年内反弹),而AST可能因肝损伤持续存在而维持高位,进一步凸显其对AST的调节不足。
指南推荐的限制:多数指南建议避免单独使用此类药物,尤其是AST/ALT比值较高或AST>100 U/L的患者,因其可能误导病情评估。
总结
联苯双酯和双环醇的降酶效果差异主要源于其对不同转氨酶的靶向作用机制、肝损伤程度的敏感性差异以及药物本身的非抗炎特性。临床使用时应结合肝病类型和严重程度,优先考虑抗病毒或针对病因的治疗,而非单纯依赖降酶药物。
二、临床上,双环醇主要针对哪些肝病,如何应用更好?
双环醇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一类化学新药,在肝病治疗中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和临床优势。结合其作用机制及多项研究证据,以下是其临床主要适应症及优化应用策略的总结:
1. 双环醇的主要适应症
慢性病毒性肝炎:通过抗炎、抗氧化及抑制肝细胞凋亡,显著降低血清ALT水平,改善肝功能。对乙肝病毒(HBV)的HBeAg、HBV DNA和HBsAg分泌也有抑制作用。被列入国家肝病临床路径,尤其适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转氨酶升高。
药物性肝损伤(DILI):对急性特异质型药物性肝损伤(如抗生素、解热镇痛药所致)效果显著,可减轻氧化应激和铁死亡导致的肝细胞损伤。多中心II期临床试验显示其安全性和剂量依赖性疗效。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与酒精性肝病:通过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改善肝脏炎症和脂肪沉积。常与多烯磷脂酰胆碱联用,兼顾抗炎和修复肝细胞膜。
急性肝损伤:通过调控Nrf2-GPx4轴抑制铁死亡(一种铁依赖性细胞死亡方式),保护线粒体完整性,逆转CCl4等毒素诱导的急性损伤。
2. 优化应用策略
剂量与疗程:成人初始剂量推荐25mg口服,每日3次;若效果不佳可增至50mg/次。
疗程要求:至少6个月,逐渐减量停药以避免反弹。肝功能正常后需继续巩固治疗2-3个月。
联合用药建议:AST下降滞后时,联用多烯磷脂酰胆碱(修复肝细胞膜)或甘草酸制剂(抗炎),直至AST复常。胆汁淤积者,联合腺苷蛋氨酸或熊去氧胆酸,改善胆汁代谢。
特殊人群应用:儿童与老年人安全性良好,但需个体化调整剂量(儿童12岁以下遵医嘱)。妊娠期安全性数据有限,需权衡利弊后谨慎使用。
监测与停药时机:定期复查肝功能(ALT、AST、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及肝脏弹性检测。AST持续正常且肝组织学改善,避免因ALT复常过早停药导致病情反复。
3. 注意事项与禁忌
慎用情况:肝功能失代偿(如肝硬化腹水、肝性脑病)、胆红素>51μmol/L或黄疸进行性加重时需谨慎,建议综合治疗;避免与强效CYP3A诱导剂联用,可能降低血药浓度。
不良反应管理:常见头晕、皮疹、胃肠不适,通常轻微且可逆。若出现严重过敏反应需停药。
饮食与生活方式:餐前服用以优化吸收(胃病患者可餐后),配合低脂饮食及戒酒:建议适度运动(如快走、游泳),控制体重以辅助治疗脂肪肝。
4. 总 结
双环醇在慢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及脂肪肝等疾病中具有明确疗效,其核心优势在于抗炎、抗氧化及新型抗铁死亡机制。临床应用时需注重长期疗程、联合用药及动态监测,避免因过早停药或忽视AST变化导致治疗不足。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其在肝纤维化及肝癌预防中的潜力。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7 13: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