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谋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bseeker 图谋,为图书馆学情报学谋,为图书情报事业谋。

博文

朱妍:图书馆人形机器人应用研究

已有 308 次阅读 2025-5-8 08:18 |个人分类:圕人堂|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图谋按:《信息与管理研究》2025年第2期刊发朱妍《图书馆人形机器人:现状、应用与展望》。随着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深度融合,人形机器人作为“具身智能”的载体,正逐步成为图书馆智慧化转型的关键技术方向。该文较为系统梳理了图书馆人形机器人的发展现状、技术特征、应用实践及未来趋势,通过文献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其在提升服务效能、优化用户体验中的潜力,并针对技术瓶颈与落地挑战提出创新路径。图谋利用文心4.5 Turbo生成2000字以内综述摘要(原文1.8万字),期待助力“科学普及”。

摘编自:朱妍.图书馆人形机器人:现状、应用与展望[J].信息与管理研究,2025,10(02):11-22.    

1. 引言

    人形机器人是模仿人类外形、行为及智能的机器人系统,其发展经历了从机械仿生到多模态感知、认知决策的演进。图书馆作为知识服务与文化传播的核心场景,正通过引入人形机器人推动服务模式创新。本文基于技术演进与应用需求双重视角,探讨人形机器人在图书馆领域的实践价值与发展方向。

2. 图书馆人形机器人技术特征与发展历程

2.1 技术内涵

图书馆人形机器人需具备三大核心能力:

拟人智能:通过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技术实现人机交互;

类人形态:模拟人类肢体动作与表情,增强服务亲和力;

场景适配性:支持导览、咨询、分拣等多任务集成。

2.2 发展阶段

技术演进可分为四阶段:

萌芽探索期(2000-2010年):以基础运动控制为主;

系统集成期(2010-2015年):融合语音交互与简单导航;

高动态运动期(2015-2020年):实现复杂环境下的稳定行走;

智能化期(2020年至今):依托通用大模型技术提升任务泛化能力。

3. 主流产品与应用场景

3.1 代表性产品

NAO机器人:身高58cm,具备25个自由度,支持情感交互与编程教育,广泛应用于图书馆互动学习场景;

Pepper机器人:搭载情感计算系统,可识别用户情绪并调整服务策略,适用于咨询导览与特殊群体服务。

3.2 应用场景

服务导览:路径指引、活动宣传;

智能咨询:解答借阅规则、检索文献;

教育支持:编程教学、阅读推广;

特殊服务:为视障读者提供语音导航,为儿童提供互动故事会。

4. 应用现状与瓶颈分析

4.1 实践成效

广东省科技图书馆案例:通过Pepper机器人实现图书推荐准确率提升30%,用户咨询响应时间缩短50%;

国际经验:新加坡国立图书馆利用NAO机器人开展编程工作坊,参与人数年均增长40%。

4.2 现存瓶颈

功能单一性:多数机器人仅支持预设任务,缺乏自主决策能力;

成本高企:单台设备采购成本达10-20万元,运维费用占初期投资的20%;

技术适配性:图书馆动态环境对机器人避障与多任务切换提出挑战。

5. 前沿技术进展与发展趋势

5.1 技术革新方向

通用大模型应用:通过预训练模型提升语义理解与任务规划能力;

多模态感知融合:结合视觉、触觉、语音数据实现精准环境感知;

模块化设计:支持硬件快速更换以适应不同服务场景。

5.2 产业化趋势

场景驱动落地:工业场景(如分拣、搬运)成为技术验证首选,逐步向图书馆等公共服务领域渗透;

生态协同发展:构建“机器人+AI+物联网”体系,实现与图书馆管理系统无缝对接。

6. 未来展望与创新路径

6.1 突破路径

集成化部署:研发统一平台,整合导览、分拣、盘点等功能;

低成本方案:通过开源框架与国产化零部件降低应用门槛;

伦理规范建设:制定数据隐私保护与算法透明性标准。

6.2 对策建议

场景聚焦:优先在高频场景(如咨询、导览)实现规模化应用;

示范引领:建设国家级图书馆机器人应用示范基地;

生态协同:联合高校、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技术迭代与标准制定。

7. 结语

    人形机器人作为图书馆智慧化转型的战略性技术,其发展需兼顾技术创新与应用落地。未来,随着通用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与产业生态的完善,人形机器人有望深度融入图书馆服务体系,重构知识服务模式,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3646-1484862.html

上一篇:读书心事
下一篇:馆长论非专业领导治馆利与弊
收藏 IP: 221.131.187.*| 热度|

3 宁利中 王涛 刘进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5-9 11: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