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谋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bseeker 图谋,为图书馆学情报学谋,为图书情报事业谋。

博文

2025 年国家社科基金 “信息资源管理与文献学” 学科立项评述

已有 1353 次阅读 2025-9-6 06:43 |个人分类:圕人堂|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图谋按:9月5日,2025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立项名单公示。笔者第一时间关注并与数位同行及科研管理人员进行了粗浅交流。特此借助生成式AI豆包完成2025 年国家社科基金 “信息资源管理与文献学” 学科立项评述。

        笔者提供的提示词信息为:请对“关于2025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立项名单的公示”中信息资源管理一级学科立项情况进行评述。(另提供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8X4hwdnkVHjpNTI7nvVlow )

        生成的内容堪称完美。有“所见略同“之处,亦有"意外收获“。其中的一个意外收获是,生成式AI帮“改错”或“兼容“,我之前并未注意到原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 学科正式更名为 “信息资源管理与文献学”,不是“信息资源管理”。由此进一步提供一点背景信息。2022 年 9 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正式发布《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 年)》,将原 “1205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一级学科更名为“1205 信息资源管理”,学科代码保持不变。这是自 1997 年学科目录设立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以来,首次以 “信息资源管理” 为名的系统性升级,标志着学科从传统文献管理向 “信息 + 资源 + 治理” 的复合型方向转型。“信息资源管理” 的更名不仅是学科名称的迭代,更是一次 “价值重构”—— 从服务学术的 “文献守护者”,转型为支撑国家战略的 “信息治理者”。未来,学科需在数据主权、智能伦理、人文计算等领域深化理论创新,方能在数字时代确立不可替代性。

       2025 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立项名单中,原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 学科正式更名为 “信息资源管理与文献学”,标志着学科从传统文献管理向 “信息 + 资源 + 治理” 的复合型方向升级。本次立项呈现以下特征:

一、学科更名后的方向重构:从 “文献” 到 “信息资源” 的范式拓展

传统文献学的现代转型

重点项目中,柯平(南开大学)的 “数智化背景下目录学变革与学科体系重构研究”、陈力(四川大学)的 “中国古代类书的知识组织与应用研究”,突破传统目录学框架,将古籍整理与人工智能结合,体现 “古典知识体系的数字化转译”。一般项目中,刘根辉(华中科技大学)的《册府元龟》知识图谱构建、聂娜(南京大学)的拓片文献 AI 修复,均以技术赋能文献学,回应 “新文科” 建设需求。

信息资源治理的国家安全导向

肖秋会(武汉大学)的 “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档案开放制度体系构建”、唐思慧(湘潭大学)的 “大模型本地部署数据权利规则”,聚焦数据主权、算法安全等新兴领域。值得注意的是,档案类项目占比达 20%(如张卫东《档案工作责任制》、陈建《档案数据要素协同治理》),反映学科在国家治理中的独特价值。

图书馆学的场景化创新

肖鹏(中山大学)的 “世界一流公共图书馆建设”、魏群义(重庆大学)的 “学术智能体赋能智慧图书馆”,跳出传统业务框架,关注 “AI+HT” 协同(李伟超)、儿童数字素养(刘婧)等新场景。青年项目中,许浩(北大)的 “图书馆儿童 AI 素养培育”、胡银霞(安大)的 “家庭场域深度阅读”,体现 “图书馆作为教育空间” 的功能延伸。

二、研究范式的三大转向:数智化、人文化、区域化

数智化:AIGC 成为核心变量

立项项目中,28% 涉及生成式 AI,如陈仕吉(杭州电子科大)的 “大模型学术评价可信性”、曾子明(武大)的 “AI 生成内容可信保障”,聚焦 “AI 幻觉治理”“数据质量测度”(李向阳)等痛点。值得关注的是,青年项目占比达 60%(如陈燕方《AI 虚假健康信息治理》、侯磊《深度伪造视频治理》),显示青年学者对技术前沿的敏锐捕捉。

人文化:从 “资源” 到 “人” 的回归

区别于自然科学基金的技术导向,本学科强化 “人文关怀”:王俊敏(贺州学院)的 “南岭走廊民间唱本”、王春彦(山东师大)的 “金元佛教碑记”,延续文献整理的人文传统;周清清(南师大)的 “舆论极化态势感知”、张敏(华中师大)的 “人机交互情感体验”,则关注技术时代的用户认知行为,体现 “信息资源管理的人本维度”。

区域化:西部项目的特色突围

西部项目聚焦边疆与民族文献,如李治涛(宁夏大学)的 “河套灌区水利规约”、包阿拉达日吐(内蒙古师大)的 “土尔扈特部东归满文档案”,将文献整理与区域治理结合。值得肯定的是,西藏大学、青海大学等西部高校首次以第一单位立项(才项南杰《敦煌吐蕃文献断代》、扎西东主《藏医药典籍》),推动学科均衡发展。

三、潜在问题与学科反思

跨学科深度不足

尽管 “数智化” 高频出现,但多数项目停留在 “AI + 传统业务” 表层,缺乏如 “脑机接口与文献认知”“数字孪生与档案活化” 等突破性交叉(仅见黄崑《人机交互式方志编研》等少数案例)。

国际视野待加强

仅有王鸷嘉(天津师大)的 “19 世纪欧洲汉籍目录”、李兵(北京物资学院)的 “日本关西大学汉籍” 等少数项目涉及海外文献,与 “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 的要求存在差距,国际比较研究、海外汉学整理仍需发力。

青年项目的 “小而散” 现象

青年项目中,古籍断代(如沈秋之《敦煌残卷缀合》)、地方文献(宋婷《唐代长安乡里》)等微观研究占比超 40%,虽具学术价值,但需警惕 “为整理而整理” 的碎片化倾向,建议加强问题导向的理论建构。

四、学科发展启示

      本次立项印证了 “信息资源管理与文献学” 的学科韧性:在技术冲击下,既保持文献整理的传统优势(占比 35%),又开拓数据治理、智能服务等新领域(占比 40%)。未来需关注:

理论自主:如柯平团队的目录学重构、肖鹏的公共图书馆理论,需形成中国特色的信息资源管理话语体系;

技术伦理:针对 AIGC 的 “可信性”“伦理性”(如杨千《非遗档案数据价值》),构建学科独特的治理框架;

区域协同:西部项目的 “文献 + 边疆治理” 模式(如马林青《南水北调档案》),可为 “一带一路” 文献研究提供范本。

       总体而言,2025 年立项名单既是学科转型的 “风向标”,也暴露了从 “应用跟踪” 到 “理论引领” 的进阶空间。唯有坚持 “人文底蕴 + 技术创新 + 问题导向” 三位一体,方能在数字时代彰显学科不可替代性。

延伸阅读:

(1)图情招聘.2025年国家社科基金公示(图情档).https://mp.weixin.qq.com/s/8X4hwdnkVHjpNTI7nvVlow 

(2)关于2025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立项名单的公示.http://www.nopss.gov.cn/n1/2025/0905/c431027-40557989.html 

重点项目(427项,其中信息资源管理与文献学8项);一般项目(2755项,其中信息资源管理与文献学70项);青年项目(2080项,其中信息资源管理与文献学58项);西部项目(555项,其中信息资源管理与文献学9项)。累计5817项(其中信息资源管理与文献学145项)。

(3)王启云.202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结果观察与思考.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499743.html

国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国家社科基金)备受关注,原因是多方面的。学校层面,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密切相关。个人层面,与科研能力提升、职称晋升、薪酬待遇等密切相关。各个机构各自有系列激励措施。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均被牵动。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3646-1500682.html

上一篇:圕人堂周讯(总第591期 20250905)
下一篇:为什么圕人堂服务体系如此复杂?
收藏 IP: 106.111.217.*| 热度|

4 许培扬 郑永军 刘进平 王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9-9 05: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