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谋摘编自 :王平,苏杭.面向国家重大战略的中国目录学重塑性发展[J].图书馆建设,2024,(06):158-165.(注:本文由“文心4.0 Turbo”自动生成。原文1.5万字。要求“请写一篇综述摘要,2000字以内。”)
引言
在数智时代,中国目录学作为传统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如文化传承发展、数字中国建设等,为目录学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本文旨在探讨面向国家重大战略的中国目录学重塑性发展问题,通过文献综述、案例分析等方法,揭示目录学在当下社会政治文化发展中的生命力与价值。
一、中国目录学的困境与反思
1.1 学科地位不稳
自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目录学学科和专业地位不稳的问题一直受到关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目录学在图书情报事业中的传统角色受到冲击,其学科地位逐渐边缘化。
1.2 功用被取代
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功用被西方编目工具和互联网时代的数据库所取代。这种取代使得目录学在图书情报事业中的核心价值受到质疑,其学术形象和社会价值未得到充分展示和认可。
1.3 学术形象重塑诉求不足
尽管目录学在学术界仍有一定的研究基础,但其学术形象重塑的诉求并不强烈。这导致目录学在数智时代的合理性没有得到充分展示和认可,存在“无用论”的刻板形象。
二、国家重大战略背景下的重塑性发展
2.1 必要性
面对数智时代的挑战和机遇,目录学必须置身于当下社会政治文化发展的语境,即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通过着力解决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中的问题,目录学可以找到学科发展的生命线,实现重塑性发展。
2.2 发展场域
目录学未来发展的场域为“文化”和“数据”。在文化场域中,目录学可以发挥其在文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在数据场域中,目录学方法可以应用于医疗健康、政务、企业等多个领域的数据管理和治理。
三、重塑性发展的路径
3.1 强化核心形象
目录学应强化其作为“致用之学”的核心形象,凸显其在文献整理、文化研究、数据管理等方面的实用价值。同时,目录学应发挥其在文化传承、数据治理等领域中的价值引领作用,推动相关领域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3.2 拓展应用场景
数据管理和治理:目录学方法可以应用于医疗健康、政务、企业等多个领域的数据管理和治理中。例如,在医疗健康领域,通过构建疾病知识库、药品目录等,提高医疗信息检索效率;在政务领域,通过优化政府文档管理、构建政务数据目录体系等,提升政务服务质量。
少数民族文献目录:目录学应承担更多文化使命,通过整理和研究少数民族文献目录,反映各民族交融发展的历史和文化特色。
海外汉学目录:目录学可以展现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通过整理和研究海外汉学文献目录,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3.3 厘清理论方向
在文化和数据两大应用场域中发展目录学理论,打造目录学独一无二的理论标签。目录学应加强与计算机科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等学科的融合,形成跨学科的理论体系。同时,目录学应关注数智时代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如大数据环境下的信息检索、人工智能在目录学中的应用等。
四、重塑性发展的保障策略
4.1 推动教育实践转型
开展全校通识课程授课:在高校开设目录学通识课程,提高学生对目录学的认识和兴趣。通过通识课程授课,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文献检索能力。
开展实践案例教学:采用目录学实践案例教学,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可以了解目录学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和价值。
开展多专业联合授课:与图书馆学、情报学等专业联合授课,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通过多专业联合授课,学生可以了解不同学科对目录学的需求和应用。
开展现场教学:在目录实践田野中开展现场教学,使学生亲身体验目录学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通过现场教学,学生可以了解目录学在文化传承、数据治理等领域中的具体应用。
4.2 扩大学术共同体
加强学术交流:组织目录学学术会议、研讨会等活动,促进不同领域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对话。通过学术交流,可以了解目录学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动态。
优化教育体系:完善目录学教育体系,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通过优化教育体系,可以提高目录学人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
构建学术网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目录学学术网络,促进学术资源的共享与交流。通过学术网络,可以了解目录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
4.3 加强中外交流
借鉴国际经验:总结国外目录学教学和学科建设的实践经验,借鉴其成功做法。通过借鉴国际经验,可以了解目录学在国际上的发展动态和趋势。
比较中外目录学:比较中外汉学研究中的目录实践和目录学思想,探索目录学的国际化发展路径。通过比较中外目录学,可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目录学的特点和应用。
开展国际合作:与国外目录学机构开展合作研究、学术交流等活动,提高中国目录学的国际影响力。通过国际合作,可以推动目录学的国际化发展和交流。
五、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了文献综述、案例分析、理论探讨等方法,对中国目录学的重塑性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文献综述:通过对国内外目录学相关文献的梳理,分析了目录学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指出了当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案例分析:以苏州图书馆、深圳图书馆等为例,分析了目录学在图书馆实践中的应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可以了解目录学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和价值。
理论探讨:结合国家重大战略背景,探讨了目录学重塑性发展的路径和保障策略。通过理论探讨,可以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发展建议。
六、结论
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中国目录学在国家重大战略背景下亟待重塑性发展,以找到学科发展的生命线。
目录学未来发展的场域为“文化”和“数据”,需要从这两个维度出发,强化核心形象、拓展应用场景、厘清理论方向。
为保障目录学的重塑性发展,需要推动教育实践转型、扩大学术共同体、加强中外交流。
这些结论为中国目录学在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通过重塑性发展,中国目录学将在文化传承、数据治理等领域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国家和社会的创新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7 13: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