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信息:王勇.坚守与变革:高校图书馆转型发展的逻辑[M]._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25.1.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高等教育模式深刻演变的今天,高校图书馆正站在一个历史性的十字路口。它不再仅仅是“藏书楼”,其功能、形态乃至精神内核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重塑机遇。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王勇研究馆员的新著《坚守与变革:高校图书馆转型发展的逻辑》(旅游教育出版社,2025年1月)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为我们提供的一部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意义的重要作品。该书以“坚守”与“变革”为核心辩证关系,系统阐述了高校图书馆在不确定未来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逻辑。
王勇,本科毕业于郑州大学,研究生毕业于武汉大学,现为研究馆员。2002年至今一直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图书馆工作,长期从事图书馆资源建设、信息咨询、学科服务、读者教育及信息化建设工作,致力于推动图书馆管理与服务持续转型和创新。《坚守与变革:高校图书馆转型发展的逻辑》是一本探索高校图书馆转型发展的专著。作者从图书与图书馆的发展历史谈起,结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图书馆的改革实践,分析了信息技术对资源形式和传播方式、读者阅读和学习行为的影响,深入研究了高校图书馆转型发展的原因和驱动力,从中揭示了高校图书馆转型发展的趋势、特点和内在逻辑。
司莉教授序言中写道:“这是一本与时代发展紧密相关的图书馆学专业著作,王勇既是图书馆变革的参与者,也是推动者,因此本书带有他明显的个人印记,希望能为学界和业界的老师和学生提供借鉴和启发。”“他是一位勤于思考、善于行动的人,长期在大学图书馆一线工作,对图书馆正在发生的变化有着细致的观察、真切的感受、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他能从细微之处敏锐地捕捉到规律和趋势,并将所思所想付诸实践。从他的字里行间,我能感受到他对图书馆和图书馆学情怀的守护,以及他对心中理想的坚持。希望他能在自己坚守的领域中持续深耕,取得更大的成绩。”
王勇在该书后记中坦陈:“我对图情事业的观察始终是以图书馆为圆心,以图情事业转型发展的现实阶段为半径,以自身的图书馆实践为基础而展开的。本书结合第二外国语学院图书馆改革的实践,分析了图书、图书馆和读者进入信息社会后的演变过程,论述了高校图书馆转型发展的原因、逻辑、趋势和特点,旨在阐述高校图书馆为什么要转型以及如何转型发展。‘坚守’和‘变革’是高校图书馆转型逻辑的构成要素,也是在转型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和实践的策略。我们坚守的是图书馆的理想、精神、价值、使命和专业主义,我们变革的是思维模式、建设模式、管理模式、工作模式和服务模式等发展模式。坚守和变革是相辅相成的,我们既要坚守,又要变革;在坚守中变革,在变革中坚守。通过坚守图书馆的核心价值和使命,同时积极拥抱变革,共同推动高校图图书馆在新时代的持续转型和不断创新。”“我在大学毕业后,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图书馆工作了二十余年,对学校有着深厚的感情,为图书馆的发展付出了超出了常人想象的努力。”“本书是我对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图书馆近几年转型发展历程的回顾,也是对整个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阶段性思考,欢迎批评指正。”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转型发展实践摘编。根据学校的相关改革精神和要求,网络与信息中心(图书馆)将原教育技术中心和原图书馆11个部门整合为网络建设部、信息管理部、文献资源部、流通服务部、公共资源部、线上资源部和综合办公室7个部门,其中文献资源部和流通服务部是由图书馆原有的采编部、流通阅览部、资源建设部、信息咨询部和信息技术部合并而成,主要承担整个图书馆的业务工作。两个部门一共21人,其中流通服务部有12人属于“值守岗”,基本不再参与图书馆核心业务相关的工作。新的领导班子增加到4人,图书馆主馆是主要的工作场所。正职领导既是负责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主任,也是负责图书馆建设的馆长,在全局上把握教辅单位的各项工作。一名副馆长主要负责图书馆工作。改革的路径是,通过强有力的领导班子统领全局,破除旧有的制度和藩篱,整合资源,消除结构矛盾,包括:重组部门,减少条块分割;提炼核心业务,筑牢发展基础;优化工作流程,破除业务壁垒;减员增效,传导压力和危机意识;建设团队,实现馆员重塑;提供精准服务,注重内涵发展。通过分流编制人员、停聘非编制人员以及减少外包岗位、增设退休人员值守岗以达到减员增效的目的。改革的主要目标是,紧紧围绕建设目标和任务,以资源建设为基础,以读者需求为导向,以信息咨询为中心,以阅读推广为使命,整合现有资源,优化业务流程,提高馆员素质与能力,注重质量控制与绩效分析,全面参与学校的各个工作环节。整个改革从2018年底开始,持续一年,十易方案,每个人似乎都感受到了茫然、压力,甚至是阵痛,如何化解矛盾、稳定局面、凝聚人心,如何建立新的组织运作模式、培育新的组织文化,如何在改革中彰显图书馆文化和图书馆精神,还需要不停地探索。(摘自:P91-92)“二外模式”特点:由学校机构改革强力推动;中心领导主动求变、主动作为;减法思维,有所为有所不为;剥离非核心业务,进一步推进社会化;提高组织外部交流效率,降低协调成本;减少部门设置,加强组织内部沟通;拆分信息技术部,为其他部门赋能;采用云服务模式,托管网站和管理系统;建设新一代管理和服务平台,推动转型深入发展;由外延式发展转变为内涵式发展。(摘自:P95)“二外模式”可以高度简化为以下几个关键点:硬件层面的工作并入中心网络部门;管理系统、网站系统和应用软件融入新一代服务平台并托管给业界公司;书库管理、流通管理和验收采编外包给服务公司。通过这种模式,图书馆将形式管理和内容管理适当分离。图书馆员的职责是管理外包公司和业务,不断提供工作层次和服务水平。这个模式类似于软件开发中的模块化设计,每块外包业务作为一个独立模块,模块内具有“高内聚”特性,模块之间保持“低耦合”,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内耗、降低成本、提升效率,聚焦核心业务。(摘自:P96)
“坚守”:大学精神家园的时代回响。该书的第一个逻辑支点是“坚守”。无论技术如何迭代,服务模式如何创新,高校图书馆作为大学“心脏”与“灵魂”的本质定位不能动摇。这种坚守,首先是对文化传承使命的坚守。图书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地,是守护与传承文脉的核心场域。在信息爆炸、知识碎片化的当下,图书馆提供的系统性、经典性馆藏资源,以及倡导的深度阅读氛围,是抵御浮躁、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与批判性思维的坚固基石。它提醒我们,图书馆不仅是知识的超级市场,更是涵养心性、沉淀思想的精神家园。王勇研究馆员明确指出,“尽管图书馆面临诸多挑战和危机,如数字化浪潮的冲击、经费削减、读者流失等,但越是在这样的困境中,我们越需要坚守图书馆的价值和精神。这种坚守不仅是对图书馆传统功能的维护,更是对其在新形势下功能的创新和拓展。”(P40) “变革”:拥抱未来的战略进化。如果说“坚守”是发展的“锚”,那么“变革”就是远航的“帆”。“我们既要坚守,也要变革,从而推动图书馆全面转型,使其进入一个全新的未来。”王勇研究馆员在书中系统论述了高校图书馆必须进行的战略性变革,其视野超越了单纯的技术应用层面。“逻辑”:在坚守与变革之间寻求动态平衡。该书最大的亮点,在于清晰地揭示了“坚守”与“变革”之间的内在逻辑,即“变革是为了更好地坚守”。转型并非无根的漂浮,创新也非盲目的追新。一切变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回归到图书馆的核心使命——服务于立德树人与学术创新。王勇研究馆员提出的逻辑框架是:以“坚守”的核心价值为“体”,以“变革”的创新实践为“用”,体用结合,动态演进。技术是实现目标的手段,而非目标本身。空间的改造是为了促进更深层次的交流与学习。服务的智慧化是为了更精准地满足人的个性化需求。这种清醒的认知,为在转型中时常感到迷茫的图书馆管理者们提供了清晰的行动指南。它告诫我们,在拥抱新技术、新模式时,必须时刻反思:这些变革是否真正强化了图书馆在大学中的核心地位?是否真正促进了知识的创造与人的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坚守与变革:高校图书馆转型发展的逻辑》是一部立足当下、远见未来的诚意之作,可谓呕心沥血。它不仅为高校图书馆的管理者和从业人员提供了系统性的理论框架和实践路径,也为所有关心高等教育未来的人们描绘了一幅充满希望的图景。在王勇研究馆员笔下,未来的高校图书馆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文献仓库,而是一个主动的、智慧的、充满人文关怀的知识生态系统。它既坚守着大学的精神传统,又勇敢地航行在变革的浪潮之巅,最终成为滋养一代代学人成长的、不可替代的知识殿堂。该书的出版恰逢其时。这部著作犹如一盏明灯,既照亮了技术变革的正确方向,又守护着图书馆的人文精神内核。对于图书馆管理者而言,书中提供的“转型工具箱“具有直接的决策参考价值;对于研究者来说,理论模型的创新构建了新的研究范式;而对普通读者,这本书更是一次关于知识殿堂未来形态的深度畅想。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高校图书馆的转型将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王勇研究馆员的这部著作,不仅记录了这个时代的转型阵痛,更指明了突破迷雾的前行路径——在坚守中求变,于变革中守真。这种辩证智慧,或许正是所有处于转型期的组织与个体都应汲取的思想养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2 18: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