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挖掘传统农业文化遗产的宝藏 |
■本报记者 王卉
“不可能,种水稻怎么能不施农药?!”作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浙江青田县龙现村村民,伍丽贞回浙江金华跟娘家人说起龙现村的种植方式时,娘家人都觉得难以置信。
不管是浙江青田的稻鱼共生系统,还是贵州从江县稻鱼鸭系统,记者看到,它们都具有生物多样性保护、控制病虫害、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和涵养水源等生态功能。这些系统能够少施或不施农药化肥,有效保护作物资源和农田环境,为消费者提供优质、健康、安全的农产品。
“中国传统农业技术了不起,‘改变传统农业’的提法是有问题的。”在推进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十年之后,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闵庆文对此深有感触。
十年坚守 从无到有
2002年,“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仅仅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一个概念和理念。2005年,在生态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文华指导下,闵庆文带领一批年轻人开始这项全新的工作。
如今,在他们的推动下,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已成为农业部的一项重要工作,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开展国家级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的国家以及第一个颁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办法》的国家。
中国是最早响应并积极参与GIAHS项目的国家之一。10年前,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全球首先确定了6个试点,经过中科院地理资源所的努力,农业部将“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推荐为其中之一,也使之成为中国第一个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
如今,中国已经有11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数量位居世界第一。2012年农业部正式开始“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目前相关遗产已达到62项。这完全超出闵庆文几年前“10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预期目标。
正因为其较好的生态效益,浙江省海洋渔业局3年前发文在全省推广稻田养鱼。其他相关人士也通过项目支持等形式,把这种技术推广到其他省区。近年贵州省政府将“从江县侗乡稻鱼鸭生态示范园”作为省级农业园区进行建设。
青田县农业局副局长张小海介绍,现在一个好的现象是,受这一品牌的感召,有些侨居国外的青田人从国外回来投资,把荒芜的农田承包起来重新开垦,种稻养鱼。
遗产保护 世界看中国
经过十年的努力,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中国领跑于世界。这不仅表现在遗产地数量上,还表现在影响力上。
2011年以来,李文华一直担任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指导委员会主席;2013年,闵庆文被粮农组织授予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特别贡献奖”。鉴于中国在这方面的出色工作,一些国家的代表纷纷来中国学习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2014年和2015年,联合国粮农组织与中国农业部联合举办两期“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高级别培训班”。
“什么叫创新?”李文华说,那就是“我们制定规则,我们做出示范,让全世界跟我们学”。
中国是世界最重要的农业起源中心。南京农业大学教授王思明指出,世界上最重要的640种作物中,136种起源于中国,约占世界的五分之一。闵庆文表示,包括种质资源在内的农业文化遗产是农业传承和创新的重要资源。
持续科技支撑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是保护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良好的生态环境、复合的生态文化景观、传统的农业耕作技术、高效的资源管理体系以及丰富的传统文化。
“以前没有研究支持,在稻田中放几只鸭、多少鱼都很随意,现在的比例则相对科学,每亩达到最大产量与最高效益。数量都比以前翻倍,产值更是翻倍。”从江县副县长蒋正才介绍。
闵庆文说,科学研究不断深入,有效支撑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同时也推动了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初步形成了一支多学科、综合性的研究队伍。
例如,青田县农业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吴敏芳十年来一直在做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稻田养鱼技术的推广。在此期间,他们在诸如稻田养鱼的标准化处理、再生稻养鱼技术等新技术方面的开发与推广使农民收入有很大提升。
青田计划打造的“百千万工程”,即一亩地产100斤鱼、1000斤稻,来自这两方面的收入达到1万元。目前这一目标已经实现。不仅如此,当地利用农业文化遗产品牌,还带动了特色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一二三融合的“第六产业”正成为农业文化遗产地新型的发展模式。
在青田,伍丽贞家靠种稻养鱼、卖田鱼干、开农家乐,家庭年收入从10年前的几千元达到目前的近百万元。
稻田养鱼在中国有两千年的历史,青田只是中国稻田养鱼的一个缩影。闵庆文还有一个梦想,希望能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打造一个类似中国生态系统网络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网络,以更好促进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现在,这已经得到中科院院层面的重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5 17: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