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文细分类:观念杂谈1
武夷山
1. 我们身边的双重束缚(2007),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806.html
双重束缚总是让人无所适从。比如,你对一个人说:“你必须自主选择”,那人就面临双重束缚。自主选择按说是自由的,但是你规定了“必须”,他又不自由了。他为什么不可以咨询别人意见后再做选择?为什么不可以将“不做任何选择”作为一种选择?一个单位的领导,从某种意义上说就像是个家长,也应特别注意别使自己的员工陷入双重束缚。假如一位领导在员工大会上气势汹汹地说:“我的办公室大门永远是敞开的嘛,谁有什么想法都可以来找我谈嘛!”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员工的心理感受是什么样的。同理,不同政府机关推出相互矛盾的规章,使老百姓受到双重以至多重束缚的事例,在生活中屡见不鲜。
2. 人类心智图谱:思维科学领域的大胆设想(2005)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4596.html
Macer博士说,人类的观念可以粗分为9大类:
(1) 物质体的概念化;
(2) 与物体相联系的形象(如色彩、强度)之心理意义;
(3) 记忆;
(4) 针对短期未来和长期未来的计划;
(5) 改变自己行为的意图;
(6) 改变周遭存在物的行为以及环境的意图;
(7) 感觉形态(如痛、快乐、力必多,等等)的处理;
(8) 基于即刻进化效应的而抑制某一响应(如对于所谓“自私的基因”的文化抑制和宗教抑制);
(9) 在以社区为基础的响应之中的观念的交互概念化。[1]
这样一个图谱有什么用呢?Macer博士说,有四个用途。第一,有助于我们认识自己,弄清人类观念的数目是否真是有限的;第二,对不同个体和不同人种的心智图和观念多样性进行相互比较;第三,有助于政策制定,使得所制定的政策是充分尊重一个文化中人们的多样性的,是具有全球眼光的;第四,如果能做出个人的心智图谱,就能帮助他们进行讲道德的决策。它也将有助于试验和开展更好的生命伦理学教育。
到目前为止,Macer博士的建议似乎没有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重视。主流生命科学家仍然在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地向下分析。笔者认为,如果将目前的主流研究进路(还原论的进路)与人类心智图谱所需要的综合集成进路结合起来,应该十分有助于思维科学的发展。从历史上看,从思维特征看,中国人应该是更长于综合集成的,因此,我们不妨对于人类思维图谱这一设想给予更多的关注。
3. 何妨关公战秦琼?——读《剑桥五重奏――机器能思考吗?》(2002)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5092.html
他们的辩论结果怎样呢?图灵认为,他的在机器中捕获人的思维过程(而不必复制人的大脑)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维特根斯坦则激烈反对思维机器的想法,他认为,人的思维和语言息息相关,而语言又是一种共享的生活方式,是人类生活的直接产物。机器决不可能共享人类的生活方式。霍尔丹对思维机器的可能性持怀疑态度,薛定谔则认为,从物理和技术上说,没有理由怀疑人类能制造出思维机器。斯诺最终也不知道自己该偏向谁的观点。
当然,除了像5位学者那样正儿八经地讨论,我们老百姓也不妨有偷懒的、随便的讨论方式。比如,我们可以自作主张地给“思考”下个定义,然后用以衡量机器是否符合我们的定义要求。笔者想下的严格定义是,不仅能完成思维任务,而且要能意识到自己在思考,才能算是思考。照此严格定义,机器恐怕永远达不到能思考的地步。那位读者说了,“且慢!我不同意你的观点!”那么好,等您读完这本书,咱俩再辩论好吗?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7 11: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