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俏皮话怎么讲才不伤人 精选

已有 6316 次阅读 2024-8-1 08:13 |个人分类:书评书介|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ce5f093375d6c83233cf8ebf42a49060_71A625gsB7L._SY425_.jpg

俏皮话怎么讲才不伤人

■武夷山

(发表于《中国科学报》2024年8月1日)

   5月,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David Shoemaker(戴维·舒梅克)的著作Wisecracks:Humor and Morality in Everyday Life(本文作者译为“俏皮话:日常生活中的幽默与道德”)。舒梅克是美国康奈尔大学哲学系教授。他研究的主题包括道德心理学、主体和责任、个人统合与伦理学,以及关于幽默的哲学与道德心理学。

   良好的幽默感是美好生活的关键,但开玩笑过度会使人陷入窘境,也就是说开玩笑过度者踩了道德红线。这道线该怎么画?舒梅克发现以前没人专门研究过这个问题。我们能在俏皮话中发现智慧吗?一个笑话能有无穷多意义吗?由幽默可以生发出哪些哲学问题?这些都是本书试图回答的问题。

   舒梅克说,当人们相互戏弄的时候,是关涉道德问题的,这可比一句俏皮话伤人的风险要大。他说,俏皮话引起的哲学问题主要关乎社会道德,因为讲俏皮话从根本上说是社会性的事物。可以说,人们相互打趣的过程,就是人们共同生活成长的过程。

   舒梅克梳理了迄今并不十分丰富的探讨幽默的哲学文献,其主体是考察相对独立的、正式的笑话。

   哲学家有时考察笑话的“逻辑和语义结构”,并声称找到了笑话可笑的原因。这是有可能的,因为笑话是可以记录下来而不会有太大语义损失的、完全依赖于语义的游戏。

   而舒梅克探讨的wisecracks(俏皮话)是“喧闹式的幽默互动”,指的是人们在互动中发生的随便的玩笑、轻松的调侃、随意的文字游戏和温和的戏谑等,事后再将它们记录下来就不会有当时的效果了。

   俏皮话更像是即兴表演,需要在场者积极参与。舒梅克在本书第一页就指出,俏皮话不是“讲出来”的,而是“造出来”的。

   作者认为,俏皮话能为人们发生于社交场合中的复杂情感“巡航”,建立和维护相互间的信任。俏皮话同样有可能伤人,“但不是必定如此”。

   本书对幽默哲学的贡献在于,作者敏感地关注到俏皮话的社会和心理效益,并且愿意为俏皮话辩护,尽管它有可能带来伤害。俏皮话会带来什么伤害?

   第一,俏皮话可能起着私人惯用语的作用,排斥了外人。第二,俏皮话可能使非对称的权力关系更加恶化。比如一位博士生导师拿一位研究生肆意开涮,因为他知道后者不敢“以牙还牙”。第三,俏皮话有可能是有意识地侮辱别人。比如一些种族主义的、性别歧视的或其他偏执性的俏皮话。第四,尽管说俏皮话者和被嘲笑者双方都知道,他们谁也没有打算伤害任何人,因此侮辱性的俏皮话未必会造成一级伤害,但可能会对其他成员造成伤害。第五,俏皮话有时包含有意识地欺骗,而欺骗是伤人的。这欺骗一般是短暂的,因为一句“我只是开个玩笑”就把欺骗消解了。

   舒梅克发现,被“欺骗”加剧了的幽默有意想不到的益处——因为“看上去傻傻的”有助于强化被“欺骗”者的批判思维能力,这说明嘲笑“基本上”是针对某个人的特征时才产生效果,而不是针对泛泛的模式化特征。

   舒梅克认为,俏皮话的道德性或正当性不在于俏皮话的内容,而在于俏皮话的场合。有些说法是由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候、用适当的方式讲出来的,就完全不具备冒犯性,因为俏皮话将偏见的冒犯性转化为幽默表达的铺垫了。

   虽然舒梅克的每一个论点不一定让人信服,但读者仍会着迷于作者的表述——他试图周详地考察幽默与道德之间的复杂相互关系,又照应着这个议题固有的乐趣。

   本书在最后两章讨论了如何提高幽默感。这两章的标题分别是《“我感受到你的令人捧腹的痛苦”:有缺陷的幽默感,有缺陷的道德感》《“永远要看死亡的光明面”:如何和为何要在痛苦和悲剧中发现可乐之处》。

《中国科学报》 (2024-08-01 第3版    读书)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1444633.html

上一篇:“快速行动”的产业创新政策启示
下一篇:世界咨询业中的一支奇兵(1989)
收藏 IP: 1.202.112.*| 热度|

23 尤明庆 崔锦华 王涛 郭战胜 王从彦 杨卫东 许培扬 宁笔 史晓雷 李学宽 晏成和 谢钢 杨正瓴 刘进平 郑永军 孙颉 王成玉 张晓良 孙南屏 胡泽春 李沣 xtn guest1888052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2 12: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