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maoch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ongmaoch

博文

合理断句,理解《道德经》哲理之钥(4)

已有 1110 次阅读 2025-3-4 13:31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合理断句,是深刻理解《道德经》哲理之钥(4)

道德经新识.jpg

《道德经》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

比较合理的逻辑断句应为“大道废,有仁义。(以致于:)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即,“大道废,有仁义”是“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的逻辑前提,亦即,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等情形,都是“大道废,有仁义”所导致的结果

“有”字,《说文解字》的释义为“有,不宜有也”。“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句中的“有”的含义是:凸显了那些与“道”并不相宜的现象,即,智慧出的情形下,反倒凸显了那些人为创造设计的事物或器物;父子夫妇兄弟之间六亲不和,反倒凸显那些孝慈行为。但这些凸显的现象,相对于“大道废”而言是无济于事的,甚至可以看作是“大道废”的表征。

大道废,有仁义”是什么意涵?“仁义”是指,意愿上遵循“道”之法则而行为,但在行为过程中有意无意间加入了“仁爱”等其他的自身主观价值内容,尽管从具体相关者角度而言是“良善”的,但对于整体而言未必是合理的。亦即,有意无意地将自身价值判断加诸“道”的法则之上

哲学意涵是:“道”的统摄特征是“无为”,“道”的基本特征是“稳态”,违背这些特征就是“道废”。那么,社会系统中常出现什么样的“道废”表现形式呢?社会系统中常出现所谓的“仁义”规范要求,其成因是部分群体无视自然系统规律之后,社会系统呈现无序状态时,不从“道”出发而提出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药方”。另一方面,“仁义”规范要求的强化,更进一步地导致自然系统规律被漠视,社会系统则呈现更加无序状态。人造的制度、人造的器物,不足以解决人类无止境之欲求;人为的孝慈行为,往往不是发自内心的,也不足以解决人群之间的利益冲突;人为的忠贞行为,个体动机是良善的,但不足以解决社会无序的不稳定状态。

 

引文格式:钟茂初. 《道德经》新识及其生态文明启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9.

https://item.jd.com/12623115.html

https://product.dangdang.com/28531537.html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251036-1475894.html

上一篇:李聃同学的博士论文(题目、摘要及目录)
下一篇:合理断句,理解《道德经》哲理之钥(5)
收藏 IP: 125.36.116.*| 热度|

3 王涛 许培扬 尤明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6 09: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