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跋集之19:《区际间环境不公平问题研究》序
转摘自: 闫文娟:《区际间环境不公平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9年版
闫文娟博士的学术著作《区际间环境不公平问题研究》,将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邀我为之作序。
闫文娟,2010年9月,由陕西师范大学考入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攻读环境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专业方向的博士学位,我成为她的指导教师。2013年6月,她顺利毕业并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其后就教职于西安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教学科研岗位继续前行。作为导师,最大的快乐是什么?我的感受是,莫过于看到自己学生的学术成果不断增深加厚。为之学术思想日益成熟的著作作序,则是其中最大乐趣。或许可把培养的学生看作是自己的心血、学生的著作则是他们的心血,如此算来的话,这或许可以算作是学缘上的一种传承吧!今年是南开大学建校100周年,南开学子此际出版之著作,或可作为奉报母校之一礼物。有上述之念,欣然允之为序。
对于闫文娟的印象,其初到南开时的“怯生生”、讨论课上为学术问题而“捉急”、学习研讨过程中与自己较劲儿的情态,依然历历在目。而到毕业之时,以获得国家奖学金、发表8篇CSSCI学术论文的优异成绩,令人刮目相看。其中几篇已产生一定的学术影响,至今仍被学界较多引用,一是《环境公平问题既有研究述评及研究框架思考》(载于《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第6期),二是《中国式财政分权会增加环境污染吗》(载于《财经论丛》2012年第3期),三是《环境规制、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效应:线性还是非线性?》(载于《经济科学》2012年第6期)。其学术视野和学术能力的进益,由此可窥一斑。
极为难得的是,毕业之后,家庭负担、教学压力之下,闫文娟依然能够保持科研上的品质和数量,如,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新常态下环境规制对西部资源型产业的就业效应研究及对策分析》等,其中所付出的艰辛可想而知。其对科研孜孜以求的学术态度,是作为老师最为欣慰的。尽管毕业多年,她时不时还会就工作生活科研中的所思所想向我“汇报”“求教”,尽管我自身并无丰富的学术经验、社会经验指导她,但作为倾听者却能从其言谈话语及字里行间深切地感受到她内心深处有着“不浑噩度日”“不随波逐流”“不泯然于众人”的心气儿。作为老师,感受到学生自律如是,夫复何求?!
《区际间环境不公平问题研究》一书,以“环境公平问题”为研究主题,这是闫文娟博士长期坚持的一个研究方向。这一主题,既是环境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领域中一个的重要学术问题,也是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实践课题。作为同一领域的研究者,我与闫文娟博士的认识是相近的。我们对于环境公平问题的认识是:其一,生态环境公平应当追求,享受生态环境利益的公平性,承受生态环境损害的公平性,分配生态环境利用权益的公平性,分担生态环境维护和治理成本的公平性;其二,生态环境不公平的成因,往往是经济发展差距和经济不公平问题的转化或延伸。要真正解决生态环境的不公平问题,着眼于经济不公平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视角。上述关于生态环境公平的认识,既是我们的理论认识的逻辑思路,也是我们在实践领域所主张的政策目标,更是我们在生态文明思想传播过程中所希望传播给社会大众的理念。我也从这一角度来推介此书。关注生态环境公平问题的读者,一览此书,于相关问题以及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法,自当有所获益。当然,该书有所讨论的或未及讨论的诸多学术问题和政策问题还有待深入探讨。
最后,借此机会对闫文娟博士以及曾经与我一起学习的各位同学说一说作为学者如何因应社会现实和社会变化的问题。老子《道德经》有言“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我以为这是作为学者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最合理的行为准则。我理解“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的大致含义是:过多地关注可能影响自己命运(“数”)的各种因素,反倒使得自己的行为无所适从。不如遵循正常状态下的一般规律,而不去过多地考虑偶尔的异常因素。例如,面对天气变化,大体上是有规律可循的。偶尔的气候反常,很快就会过去而回归正常。如果你总是想方设法地预测气候的非正常波动,反而导致你无所适从,不如稳定地遵循一般变化规律,顺应其变化,对于偶尔反常的气候大可不必刻意关注。所以,面对社会上的种种潮涌潮落,只要我们秉持一定之规,以一贯的恒心和努力,定能在自己涉足的领域取得无愧于心的业绩。愿以《道德经》此语,与闫文娟博士及其同学们共勉。
钟茂初
2019年6月30日于南开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6 09: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