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EF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AMEF 致力于医学教育,关注大众健康

博文

五种类型脑电波

已有 3754 次阅读 2023-7-6 02:31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五种类型脑电波

        脑电波频率由快到慢有5种类型:伽马、贝塔、阿尔法、西塔、德尔塔。所有人类在大脑皮层都会表现出五种不同类型的电模式或“脑电波”。脑电波可以用脑电图仪观察,这是一种让研究人员能够记录脑电波模式的工具。每一个脑电波都有一个目的,有助于为我们提供最佳的心理功能。

        我们的大脑在各种脑电波频率下变得灵活和/或转换的能力,对我们在管理压力、专注于任务和获得良好睡眠方面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如果五种类型的脑电波中有一种在我们的大脑中产生过多和/或不足,就会导致问题。因此,重要的是要理解,没有一个脑电波比其他脑电波“更好”或更“最佳”。

        每一种都有助于我们应对各种情况——无论是帮助我们处理和学习新信息,还是帮助我们在经历了漫长的压力后平静下来。

        在清醒的状态下,脑电图会同时显示所有5种类型的脑电波。然而,根据所处的意识状态,某个特定的脑电波将占主导地位。如果你醒着,但患有严重的多动症,你可能会有比β波更多的慢波(α和/或θ)活动。在睡眠期间,通常会有较慢频率的组合,但甚至伽马射线也被发现和快速眼动有关。

伽马波

        这些涉及更高的处理任务以及认知功能。伽马波对学习、记忆和信息处理很重要。人们认为,40赫兹的伽马波对我们的感官在感知方面的结合很重要,并参与学习新材料。研究发现,有精神障碍和学习障碍的人的伽马活动往往低于平均水平。

频率范围:40 Hz100 Hz(最高)

太多:焦虑、高度兴奋、压力

过少:多动症、抑郁症、学习障碍

最佳:绑定感官、认知、信息处理、学习、感知、快速眼动睡眠

增加伽马波:冥想

贝塔波

这些被称为高频低振幅脑电波,通常在我们清醒时观察到。他们参与有意识的思维、逻辑思维,并倾向于产生刺激性的影响。拥有适当数量的贝塔波可以让我们集中精力,轻松完成基于学校或工作的任务。过多的β可能会导致我们经历过度的压力和/或焦虑。较高的β频率与高水平的觉醒有关。当你喝了咖啡因或服用了另一种兴奋剂时,你的β活性会自然增加。把这些想象成大多数人为了完成有意识的任务,比如批判性思维、写作、阅读和社交,一整天都会表现出非常快的脑电波。

频率范围:12 Hz40 Hz(高)

过量:肾上腺素、焦虑、高度兴奋、无法放松、压力

过少:多动症、白日梦、抑郁、认知能力差

最佳:有意识的专注、记忆、解决问题

增加β波:咖啡、能量饮料、各种兴奋剂

Alpha

这个频率范围弥合了我们有意识思维和潜意识之间的差距。换句话说,阿尔法是介于贝塔和θ之间的频率范围。它有助于我们在必要时冷静下来,并促进深度放松的感觉。如果我们感到压力,可能会出现一种称为“阿尔法阻断”的现象,这种现象涉及过量的贝塔活性和很少的阿尔法。从本质上讲,贝塔波“阻挡”了阿尔法的产生,因为我们变得过于兴奋。

频率范围:8 Hz12 Hz(中等)

太多:白日做梦,无法集中注意力,太放松

过少:焦虑、高压力、失眠、强迫症

最佳:放松

增加α波:酒精、大麻、松弛剂、一些抗抑郁药

Theta

这个特定的频率范围与白日梦和睡眠有关。Theta波与我们体验和感受深刻而原始的情感联系在一起。过多的θ活动可能会使人们容易患上抑郁症,并可能使他们“高度易受暗示”,因为他们处于极度放松、半催眠的状态。Theta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直觉和创造力,让我们感觉更自然。它还与恢复性睡眠有关。只要θ在我们醒着的时候没有过量产生,它就是一个非常有用的脑电波范围。

频率范围:4 Hz8 Hz(慢速)

过多:多动症、抑郁、多动、冲动、注意力不集中

过少:焦虑、情绪意识差、压力

最佳:创造力、情感联系、直觉、放松

增加θ波:抑制剂

德尔塔波

这些是人类有记录以来最慢的脑电波。它们最常见于婴儿和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即使在深度睡眠中,我们也倾向于产生更少的δ。它们与最深层的放松和恢复性、治愈性睡眠有关。它们还被发现参与无意识的身体功能,如调节心跳和消化。三角波的充分产生有助于我们从良好的睡眠中醒来后感到完全恢复活力。如果德尔塔活动异常,个体可能会出现学习障碍或难以保持意识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213094-1394190.html

上一篇:流动状态的脑电波
下一篇:大脑流动状态与创造力
收藏 IP: 107.192.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5 19: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